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瀼泄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瀼泄,又稱瀼瀉,是一種古病名。

  1. 指停飲積食所致的泄瀉。《醫學入門.雜病》:「停蓄飲食,數日乃瀉,腹脹者,名瀼瀉。枳術丸、沒食子丸;煩渴或兼嘔者,錢氏白術散、參苓白術散;食少腸鳴,四肢困倦者,升陽除濕湯;日止夜瀉者,啟脾丸。」

  2. 腎泄的別名。《雜病源流犀燭.泄瀉源流》:「腎泄,即五更泄。一名晨泄,又名瀼泄。」詳見腎泄條。

瀼泄的病因病機,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1. 飲食停滯:飲食停滯是瀼泄的主要病因。《醫學入門.雜病》中提到:「停蓄飲食,數日乃瀉,腹脹者,名瀼瀉。」飲食停滯,會導致腸道功能紊亂,從而引起泄瀉。
  2. 脾胃虛弱:脾胃虛弱是瀼泄的另一個重要病因。《醫學入門.雜病》中提到:「脾虛不能運化,飲食停滯,則成瀼泄。」脾胃虛弱,會導致飲食運化功能失常,從而引起泄瀉。
  3. 濕熱內蘊:濕熱內蘊也是瀼泄的常見病因。《醫學入門.雜病》中提到:「濕熱內蘊,則成瀼泄。」濕熱內蘊,會導致腸道功能紊亂,從而引起泄瀉。

瀼泄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1. 泄瀉:泄瀉是瀼泄的主要臨床表現。泄瀉的症狀,主要包括腹痛、腹瀉、大便稀薄、色黃、臭穢等。
  2. 腹脹:腹脹是瀼泄的另一個常見臨床表現。腹脹的症狀,主要包括腹部脹滿、疼痛、不舒服等。
  3. 食少:食少是瀼泄的常見臨床表現。食少的症狀,主要包括食欲不振、吃不下飯、胃口不好等。
  4. 四肢困倦:四肢困倦是瀼泄的常見臨床表現。四肢困倦的症狀,主要包括四肢無力、疲乏、睏倦等。

瀼泄的治療,主要以健脾和胃、清熱利濕為主。常用的中藥有白朮、茯苓、山藥、澤瀉、白扁豆、薏苡仁等。

瀼泄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飲食清淡:飲食清淡,可以避免飲食停滯,從而減少瀼泄的發生。
  2. 不吃生冷油膩食物:生冷油膩食物,會加重脾胃負擔,從而引起瀼泄。
  3. 注意休息:注意休息,可以增強脾胃功能,從而減少瀼泄的發生。
  4. 適當鍛鍊:適當鍛鍊,可以增強體質,從而減少瀼泄的發生。

瀼泄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,如果出現了瀼泄的症狀,一定要及時就醫,以免耽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