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齒落不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齒落不生
齒落不生為中醫病名,指牙齒脫落後無法再生之病證。此症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二十九,書中述及:「若血氣虛耗,風冷乘之,致令齒或齲或龂落者,不能複生。」意指人體氣血虧虛,復感風冷邪氣,導致牙齒齲壞或牙齦萎縮脫落,且難以再生。
病因病機
- 氣血虛衰:中醫認為「齒為骨之餘」,腎主骨生髓,而牙齒之生長與穩固依賴腎精充養。若腎精不足,或氣血虧虛,則齒失所養,易致鬆動脫落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丈夫八歲,腎氣實,髮長齒更……五八,腎氣衰,髮墮齒槁」,說明腎氣盛衰直接影響牙齒狀態。
- 風冷侵襲:外感風寒之邪,凝滯經絡,阻遏氣血運行,致使牙齦失於溫煦,久而萎縮,齒根暴露,終致脫落。《聖濟總錄》亦云:「風冷客於齒間,令齒齦腫痛,甚則齒落。」
- 脾胃虛弱:脾胃為後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。若脾胃虛弱,運化失職,則氣血不足,無法上榮齒齦;且胃經循行於齒齦,脾胃失和可致牙齦萎弱,齒失固攝。
證候特點
- 牙齒鬆動脫落後,局部無新齒萌生,常見於中老年或久病體虛者。
- 或伴牙齦萎縮、色淡白,咀嚼無力,口氣清冷。
- 若兼腎陰虛者,可見口乾咽燥、腰膝酸軟;腎陽虛者則畏寒肢冷、夜尿頻多。
古籍論述
除《諸病源候論》外,《證治準繩》提及:「齒者,骨之精華,腎氣盛則堅牢,虛則豁落。」強調腎氣與齒之關聯;《醫宗金鑒》則歸納齒病多因「胃熱、腎虛、風寒外客」,進一步闡明內外因交互影響之機理。
相關病證辨析
- 齒遲:指小兒牙齒萌生過遲,多因先天腎氣不足,與「齒落不生」之病機有相似處,然一為生齒障礙,一為脫後不復。
- 牙宣:以牙齦萎縮、齒根暴露為主症,久則齒落,屬「齒落不生」前期表現,然若及時調治,或可延緩脫落。
此症反映臟腑虛損與外邪相合之病理變化,臨床需審證求因,辨明虛實寒熱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