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熱閉
一、病因病理
熱閉為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,泛指熱邪壅滯閉阻於臟腑、經絡,導致氣機運行不暢的病理狀態。其成因多與外感溫熱之邪、內傷七情化火,或飲食積滯化熱有關。熱性炎上,易灼傷津液,煉液成痰,痰熱互結,進一步阻滯氣血運行,形成「熱鬱閉結」之象。
- 臟腑熱閉
- 邪熱閉肺:熱邪壅滯於肺,肺失宣降,可見咳逆氣促、痰黃黏稠,甚則胸痛發熱,如風溫肺熱病。
- 膀胱熱閉:濕熱下注膀胱,氣化不利,症見小便赤澀、淋瀝刺痛,或癃閉不通,屬淋證、癃閉範疇。
- 心包熱閉:溫病熱入心包,擾亂神明,可見高熱神昏、譫語煩躁,如熱閉心包證。
-
經絡熱閉
熱邪蘊結經絡,氣血壅滯,可發為局部紅腫熱痛,如癰疽、丹毒;或熱鬱經脈,導致肢體拘急、關節灼痛,常見於熱痹。
二、病證特徵(中風熱閉)
熱閉亦為中風閉證之一,屬陽閉範疇,多因肝陽暴亢、痰火內擾,風火相煽,閉阻清竅所致。臨床特點如下:
- 主症:突然昏仆、不省人事,面赤氣粗,喉中痰鳴如拽鋸,肢體強痙,牙關緊閉。
- 熱象顯著:身熱躁擾、口臭便結、舌質紅絳、苔黃膩或焦黑,脈弦滑數。
- 病理關鍵:痰熱內蒙心竅,風火亢逆,上衝腦絡。
三、鑑別要點
- 與寒閉區別:寒閉屬陰閉,多見面白唇青、四肢不溫、痰涎清稀,苔白膩,脈沉滑,無熱象。
- 與脫證區別:脫證為虛證,可見大汗淋漓、目合口開、手撒遺尿等正氣脫失之候。
四、相關典籍論述
- 《溫病條辨》提及「邪入心包,舌蹇肢厥」屬熱閉重證,治宜清心開竅。
- 《醫宗金鑑》論中風閉證,強調「陽閉者,面赤口噤,宜涼開豁痰」。
熱閉之辨證,需結合臟腑定位與病勢深淺,臨床常見於溫病、中風急症或內科熱證,其治療以清熱解毒、化痰開閉、通絡透邪為大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