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熱痹

定義與病因
熱痹為中醫病名,指熱毒蘊結或流注關節,或體內素有鬱熱,復感風寒濕邪,外邪與內熱相搏,導致經絡氣血壅滯而成的痹證。此病首見於《素問·四時刺逆從論》,亦稱「脈痹」,屬痹證中的熱性病變。其成因可分為:

  1. 外感熱毒:暑熱、濕熱之邪直接侵襲關節,蘊結化火。
  2. 內熱招邪:臟腑積熱(如肺胃鬱火、肝膽濕熱)未清,風寒濕邪乘虛而入,與熱相搏,鬱而化火。
  3. 久痹化熱:寒濕痹證日久不癒,邪氣鬱而化熱,轉為熱痹。

臨床表現
熱痹以關節紅腫焮熱、疼痛劇烈為特徵,伴隨全身熱象,具體症狀包括:

  • 局部症狀:關節腫脹灼痛,皮膚發紅,觸之熱感,活動受限,甚則痛不可觸。
  • 全身症狀:發熱、煩渴、口乾舌燥,或見皮膚斑疹、肌肉如蟻行感(《證治準繩》稱「體上如鼠走之狀」)。
  • 舌脈特徵:舌質紅絳,苔黃膩或乾燥;脈象滑數或弦數。

病機分析
熱痹的核心病機為「陽遭其陰」,即熱邪壅遏經絡,氣血受阻。熱毒熾盛則灼傷津液,煉液成痰,痰熱互結,進一步加重關節腫脹;若熱入血分,可致皮膚色變、唇口皸裂。

鑑別診斷

  • 行痹(風痹):以遊走性疼痛為主,無明顯熱象。
  • 痛痹(寒痹):關節冷痛,得溫則減,遇寒加劇。
  • 著痹(濕痹):關節重著酸脹,伴肢體困重,但無紅腫灼熱。

治療原則
以清熱解毒、祛濕通絡、宣痹止痛為主,依病勢輕重選方:

  1. 白虎加桂枝湯:適用於熱重於濕,症見高熱、煩渴、關節灼痛者,以石膏清瀉陽明,桂枝引藥達肢節。
  2. 升麻湯(《蘭室秘藏》方):針對熱毒上攻,兼頭面腫痛者,升麻、黃芩等清熱解毒。
  3. 犀角湯(《千金要方》):熱毒熾盛,深入血分時,加水牛角、生地涼血解毒,配伍羌活、防風祛風透邪。

加減用藥

  • 濕重者:加蒼朮、黃柏(二妙散)清熱燥濕。
  • 痰瘀互結:加桃仁、紅花、乳香活血化痰。
  • 陰傷者:酌加玄參、麥冬養陰生津。

現代對應疾病
熱痹常見於西醫的「風濕性關節炎活動期」、「類風濕性關節炎急性發作」及「痛風性關節炎」,尤其符合關節紅腫熱痛、炎症指標升高的表現。

古籍佐證
《醫學綱目》強調:「熱痹之證,多由血脈藴熱,復感外邪,搏於經絡。」《張氏醫通》亦指出:「熱痹雖以清熱為要,然須辨濕熱、燥熱之分,濕熱者宜滲,燥熱者宜潤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