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熱病

病名:首見於《素問·刺熱篇》。

定義與範疇

  1. 廣義熱病:泛指一切外感熱性病證,與廣義「傷寒」概念相通。《素問·熱論》明確指出:「今夫熱病者,皆傷寒之類也。」此類熱病多因外感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或疫癘之氣,邪正交爭而發熱,臨床表現以發熱為主症,可伴惡寒、頭痛、口渴、脈數等。其辨證體系與傷寒、溫病相互關聯,後世發展出六經辨證、衛氣營血辨證等理論框架。
  2. 狹義熱病:為傷寒五種分類之一,見於《難經·五十八難》:「傷寒有五,有中風,有傷寒,有濕溫,有熱病,有溫病。」此處「熱病」特指外感熱邪所致病證,與中風、濕溫等並列,屬傷寒病中的一類獨立證型,其特徵為熱象顯著,病程進展較速。
  3. 伏氣熱病:指冬季感受寒邪,伏藏體內,至夏季因時令之氣引動而發的暑病。《醫宗必讀·傷寒》描述其症狀為「頭疼,身熱惡寒,其脈洪盛」,強調其發病與季節相關的伏邪機制。《溫熱逢源》進一步區分:「伏氣所發者,名為熱病;暴感而病者,仍名曰暑病。」此類熱病因邪氣潛伏日久,化熱傷陰,故治療需兼顧清透伏熱與滋養陰液。

病因病機
熱病核心病機為「陽盛則熱」,外感邪氣(如風熱、暑熱、燥火)或伏邪化熱,導致氣分熾盛,或內傳營血。其傳變規律可循《傷寒論》六經(如陽明經證之壯熱、汗出、脈洪大),或溫病學說之衛氣營血層次(如熱入營分之夜熱甚、神昏譫語)。

相關文獻補充

  • 《傷寒論》對熱病的治法涵蓋辛涼解表(如麻杏石甘湯)、清氣分熱(如白虎湯)、瀉下存陰(如承氣湯類)等。
  • 溫病學派提出「熱病救陰」原則,重視保津液、透熱轉氣,方如清營湯、犀角地黃湯等。
  • 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熱病可兼夾痰濕、瘀血,形成複雜證候,需辨證施治。

備考
熱病概念隨中醫理論發展而深化,從《內經》的框架到後世傷寒與溫病學派的爭鳴,其診治體系漸趨完備,成為外感病辨證的重要範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