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病五十九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熱病五十九穴,又稱熱病五十九俞,是中醫典籍《素問·水熱穴論》中記載的用於治療熱病的五十九個特定腧穴。這些穴位分佈於頭部、胸腹、背部及四肢,主要功能為瀉除體內不同部位的熱邪,調和氣血陰陽,為古代醫家治療熱病的重要選穴依據。

穴位分類與作用

根據《素問》所述,熱病五十九穴可分為以下五組,每組針對不同部位的熱證發揮作用:

  1. 頭部二十五穴

    • 督脈(中行):上星、囟會、前頂、百會、後頂,共五穴。
    • 足太陽膀胱經(傍兩側四行)
      • 第一側線:五處、承光、通天、絡卻、玉枕,左右各五穴,共十穴。
      • 第二側線:頭臨泣、目窗、正營、承靈、腦空,左右各五穴,共十穴。
    • 作用:瀉諸陽經上逆之熱,尤其適用於頭面高熱、煩躁、神昏等症。
  2. 胸背部八穴

    • 大杼(足太陽經)、膺俞(中府,手太陰肺經)、缺盆(足陽明經)、背俞(風門,足太陽經),左右各四穴,共八穴。
    • 作用:瀉胸中鬱熱,主治胸悶、咳嗽、氣逆等肺系熱證。
  3. 脾胃部八穴

    • 氣街(氣衝,足陽明經)、足三里、上巨虛、下巨虛(均屬足陽明經),左右各四穴,共八穴。
    • 作用:清瀉胃腸積熱,適用於熱結便秘、腹脹、高熱煩渴等脾胃實熱證。
  4. 四肢部八穴

    • 雲門(手太陰肺經)、髃骨(肩髃,手陽明大腸經)、委中(足太陽膀胱經)、髓空(腰俞,督脈;另據《骨空論》補風府一穴以湊數),左右共八穴。
    • 作用:疏通四肢經絡,瀉四肢關節及肌肉熱毒,主治熱痹、腫痛等。
  5. 五臟俞旁十穴

    • 魄戶(肺俞旁)、神堂(心俞旁)、魂門(肝俞旁)、意捨(脾俞旁)、志室(腎俞旁),左右各五穴,共十穴。
    • 作用:瀉五臟深層熱邪,調節臟腑功能,針對內傷熱病或久熱傷陰之證。

學術爭議與補充

《素問》原文提及「髓空」為八穴之一,然王冰注僅列腰俞一穴,後世考據《骨空論》「髓空在腦後三分」之文,推測應補入風府穴(督脈),以符合五十九穴總數。此說法彌補了文獻記載的疏漏,亦強化頭部穴位對熱病的調控作用。

與「五十九刺」的關係

《靈樞·熱病》另載有「五十九刺」,其選穴與熱病五十九俞部分重疊,但涵蓋範圍更廣,包含刺絡放血等法。兩者皆為熱病治療的核心方案,臨床可根據病機深淺配合使用,如頭部熱盛多用五十九俞,而血熱熾盛則結合五十九刺瀉血泄熱。

此五十九穴的配伍,體現中醫「辨位施治」與「整體調節」的結合,後世溫病學派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更精細的熱證辨治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