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熱產
熱產,又稱暑產,為中醫婦科病證名,首見於宋代醫家楊子建所著《十產論》。此證專指產婦於盛暑時節分娩,因環境溫熱失調,或產室悶熱,導致氣血逆亂而引發的病理狀態。
病因病機
暑月氣候炎熱,人體腠理開泄,陽氣外浮。產婦氣血本因分娩而耗損,若處高溫環境,或產室通風不良、人眾聚集,則外熱與內虛相搏,熱邪蒸迫,上擾清竅,可致氣血逆亂。輕則耗氣傷津,重則熱入營血,甚至引發血暈(類似現代醫學之產後休克或暈厥)。此外,暑多夾濕,若兼感濕邪,可能阻滯氣機,加重不適。
臨床表現
- 陽熱上擾:產婦頭痛、面赤、目眩,甚則神昏。
- 津氣耗傷:口乾煩渴、汗多黏膩、呼吸急促。
- 血熱妄行:若熱邪迫血,可見惡露量多、色深紅質稠,或伴有身熱。
古籍論述
《十產論》強調:「盛暑之月,產婦當溫涼得宜。」指出暑熱環境需調節得當,避免「熱氣蒸逼」致血暈。同時提及夏季雖熱,亦須防範陰雨風涼,以免外邪乘虛而入,反映中醫「順應四時」的養生觀。
辨證要點
熱產屬外感暑熱與產後正虛並見之證,需與以下證型鑑別:
- 中暑:非產後特有,多見高熱無汗、煩躁譫妄。
- 陰虛發熱:產後長期低熱、盜汗顴紅,無外感暑邪病史。
治療原則
以清暑益氣、和營止血為主,若熱盛動風,需佐以涼肝息風。古籍未載具體方藥,然後世醫家多參考《溫病條辨》清暑益氣湯加減,或白虎加人參湯化裁,兼血暈者可配合針刺人中、合谷等穴急救。
(註:本文僅述中醫理論,實際應用須遵專業辨證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