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熱瘡

病名

  1. 廣義:泛指夏季暑熱時節發生的淺表性小瘡,多因暑濕鬱蒸、熱毒外發所致,常見於皮膚暴露或易摩擦部位。
  2. 狹義:特指熱病後發於口角、顏面等處的皰疹性皮膚病,又稱「熱氣瘡」或「燎皰」。首見於《劉涓子鬼遺方》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患處皮膚出現密集小水皰,形如粟米或綠豆,皰液初清後濁。
  • 伴隨明顯瘙癢、灼熱刺痛感,易反覆發作。
  • 好發於口唇、鼻周、面頰等部位,偶見於外陰。

病因病機

  • 外感風熱:風熱之邪客於肌表,與內熱相搏,熏蒸皮膚。
  • 肺胃積熱:過食辛辣厚味或情志鬱火,導致肺胃熱盛,上蒸頭面。
  • 餘熱未清:熱病後期,餘毒未盡,蘊結於肌膚。

辨證論治

  1. 內治

    • 風熱證:水皰周圍紅暈,微發熱惡風,治宜疏風清熱,方用 銀翹散 加減。
    • 肺胃熱盛證:皰疹灼痛明顯,伴口乾便秘,治宜清瀉肺胃,方用 黃連解毒湯枇杷清肺飲
    • 濕熱蘊結證:皰液混濁、滲出,舌苔黃膩,治宜清熱利濕,方用 龍膽瀉肝湯
  2. 外治

    • 初起可外塗 金黃膏黃連膏 以清熱解毒。
    • 皰疹潰破後,以 青黛散 麻油調敷,收斂生肌。

古籍記載

  • 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熱瘡由內熱外虛,風濕所乘。」強調內外合邪致病。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載:「熱氣瘡生於面上,初如粟米,破流黃水。」描述其典型病程。

與現代醫學關聯
中醫「熱瘡」近似於現代醫學的 單純皰疹(Herpes Simplex),尤其與第一型皰疹病毒(HSV-1)感染相關,但中醫治療著重整體辨證與清熱解毒,非僅針對病原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