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熱瘡

熱瘡,又稱熱氣瘡、燎皰,是一種發生於口角及顏面的皰疹性皮膚病。其特點是患處皮膚小水泡密集成簇,形如米粒或小豆,內含皰液,由清變濁,瘙癢灼痛,常在癒合後再次發作。熱瘡多由外感風熱、肺胃積熱上蒸所致。在中醫治療上,可內服黃連解毒湯,外塗金黃膏等。

劉涓子鬼遺方中提到的黃連解毒湯,其配方為:黃連、黃芩、梔子、大黃、赤芍、丹皮、生地黃、金銀花、連翹、板藍根、薄荷、甘草。該方劑具有清熱解毒、涼血止痛的作用。一般用法是水煎服,每日1劑,分2次服。

根據現代研究表明,熱瘡的發病與人體免疫功能低下有關。當人體免疫功能低下時,皮膚的防禦功能下降,細菌、病毒等病原體容易侵入皮膚,引起炎症反應,從而導致熱瘡的發生。

此外,熱瘡的發生還與外界環境因素有關。夏季氣溫高、濕度大,人體容易出汗,汗液中的水分和鹽分會帶走皮膚表面的油脂,使皮膚乾燥、粗糙,從而降低皮膚的防禦功能,也容易導致熱瘡的發生。

因此,預防熱瘡的方法包括注意個人衛生,保持皮膚清潔、乾燥,增強自身免疫力,提高機體抗病能力。可以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C、E的食物,如新鮮蔬菜、水果等。另外,還要注意適當鍛鍊,提高身體素質。

如果已經出現熱瘡,要及時到醫院就診,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,不要自行用藥,以免加重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