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毒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熱毒風

病名:見於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三,屬中醫外感熱病範疇,為風邪與熱毒相搏,內外合邪所致之證候。

病因病機
本病因臟腑虛弱,衛外不固,風邪乘虛內侵,客於心胸;或過服溫燥藥物、飲酒無度,導致心肺壅滯,熱毒積聚,不得宣散。風性善行數變,與熱毒相合,則化生「熱毒風」,其勢熾盛,上攻頭面,內擾心神,外灼肌腠,流注經絡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頭面腫熱:熱毒上攻,氣血壅滯,故頭面紅腫灼熱。
  • 心神煩躁:熱擾心神,則煩躁不寧,甚則譫語。
  • 眼目昏暗:肝開竅於目,熱毒燔灼肝經,目失濡養,故視物昏花。
  • 語澀痰粘:熱毒煉津為痰,痰熱阻絡,舌絡不利,則言語蹇澀;痰粘難咯,口乾欲飲。
  • 皮膚壯熱:熱毒外發,正邪交爭,故肌膚熾熱。
  • 肢節疼痛:風熱流注經絡,氣血不通,則肢節痠痛。

治法
以「清熱解毒、疏風透邪」為主,兼以化痰通絡。

  • 清熱解毒:選用黃連、黃芩、梔子等苦寒之品,直折火毒。
  • 疏風透表:配伍防風、薄荷、蟬蛻等輕清之藥,宣散風熱。
  • 化痰通絡:如瓜蔞、浙貝母化痰散結,忍冬藤、絡石藤通絡止痛。

古籍參考
《聖濟總錄》強調「熱毒風」乃風邪與內熱相搏,治法需內外兼顧,後世醫家亦多沿用此論,並發展出針對熱毒熾盛之涼膈散、黃連解毒湯等加減方劑。

鑒別要點
需與「風熱表證」區分,後者以發熱惡風、咽痛咳嗽為主,熱毒較輕;而「熱毒風」則以頭面腫痛、煩躁痰粘為特徵,熱勢更甚,病位更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