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齒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齒露
齒露為中醫病證名,指牙齦萎縮、齒根外露之症候,屬口腔疾患範疇。此名首見於《奇效良方》卷六十二,載曰:「大腸虛則齒露」,揭示其病機與大腸氣虛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齒為骨之餘,而齦屬胃之絡。齒露之成因多與臟腑功能失調、氣血不足相關,主要涉及以下機制:
- 大腸氣虛:大腸與肺相表裏,主津液輸布。若大腸虛弱,津液不榮,齦肉失養,則萎縮而齒根暴露。
- 胃陰不足:胃經循行於齦,胃陰虧虛則齦絡失潤,久而齦肉縮退。
- 腎精虧損:腎主骨,齒為腎之標。腎精不足則齒骨失充,齦萎根露,常見於年老或久病者。
- 濕熱上蒸:脾胃濕熱蘊結,循經上灼齒齦,腐蝕齦肉,亦可致齒根外露。
臨床表現
患者可見牙齦退縮、齒根暴露,或伴牙齒鬆動、齦緣色淡或暗紅,口乾咽燥等症。若屬虛證,多見齦肉萎軟、齒根浮露;若因濕熱,則齦腫溢膿、口臭黏膩。
辨證論治
中醫治齒露,首重辨明虛實:
- 大腸氣虛:治宜益氣固齦,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,佐黃芪、升麻升提氣機。
- 胃陰不足:當滋養胃陰,選用益胃湯或玉女煎,以沙參、麥冬潤齦絡。
- 腎精虧虛:需填精固齒,方取六味地黃丸或左歸丸,輔以骨碎補、牛膝強骨。
- 濕熱蘊結:宜清熱化濕,方選清胃散合甘露消毒丹,佐黃連、黃芩瀉火解毒。
古籍論述
除《奇效良方》外,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腎衰則齒槁」,後世醫家如張景岳亦強調「齒齦之病,多責之陽明與腎」,進一步闡明臟腑與齒齦之關聯。
齒露一症,雖表於局部,實根於內在臟腑失調,故中醫治療注重整體調理,以恢復氣血陰陽平衡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