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毒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熱毒痢

熱毒痢為中醫病名,指因驟感暑濕熱毒,蘊結腸胃,導致痢疾發作的一種急重證候。此病首見於《醫學傳燈》卷下,其後《醫門法律》卷五進一步闡述:「驟受暑濕之毒,水穀傾囊而出,一晝夜七八十行,大渴引水自救,百杯不止。」指出熱毒痢發病急驟,症狀劇烈,乃因熱毒熾盛,攻襲腸胃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熱毒痢多因外感暑濕熱毒,或飲食不潔,濕熱穢濁之邪內侵,蘊結於腸胃,化熱化火,灼傷腸絡,使氣血壅滯,傳導失司,故見下痢頻繁、腹痛裡急後重等症。熱毒熾盛,耗傷津液,則見大渴引飲;若熱毒深重,甚至可致神昏譫語,病情危篤。

臨床表現

  1. 下痢頻急:一日數十次,甚則「水穀傾囊而出」,糞便多呈赤白相雜,或純下鮮血,氣味腥臭。
  2. 裡急後重:肛門灼熱,排便不暢,腹痛劇烈。
  3. 熱盛傷津:口渴引飲,雖大量飲水仍不解渴,或伴高熱、面赤、煩躁。
  4. 舌脈特徵:舌質紅絳,苔黃膩或焦黑,脈洪數或滑數。

證型與治法

熱毒痢的治療以清熱解毒、涼血止痢為主,根據有無裡急後重,治法略有差異:

  1. 裡急後重明顯者:熱毒壅滯腸道,氣機不通,宜通因通用,選用大黃、黃連、甘草等大劑清熱解毒,通腑瀉熱,如《醫門法律》所載「大劑頻服」,以急下存陰。
  2. 無明顯裡急後重者:熱毒偏重於血分,宜清熱涼血兼調氣機,可用芩芍調中湯加黃連、肉桂,清熱燥濕,調和氣血。

相關名詞辨析

  • 毒痢:泛指痢疾中毒性較強者,熱毒痢屬其中一種。
  • 暑痢:因暑邪所致的痢疾,與熱毒痢病因相近,但暑痢多兼濕邪,熱毒痢則以熱毒熾盛為特點。

熱毒痢為急重之證,臨床須辨明熱毒輕重及兼夾病邪,及時清解,以防津枯陰竭之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