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毒下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熱毒下血

定義
熱毒下血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熱毒蘊結大腸,迫血妄行,導致大便下血的證候。此證首見於《丹溪心法附余》卷十一,屬中醫「便血」範疇,與現代醫學之細菌性痢疾、出血性小腸炎、潰瘍性結腸炎等疾病相關。

病因病機
本證多因飲食不節,過食辛辣炙煿、醇酒厚味,或外感熱邪,積久化熱成毒,蘊結於大腸。熱毒熾盛,灼傷腸絡,血不循經,則下溢為便血。《醫學入門·雜病》指出,熱毒久蘊,可致氣滯血瘀,出現後重疼墜、大便色濁等兼夾證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大便下血,血色鮮紅或紫黑,量多勢急。
  • 兼症:腹痛拒按、肛門灼熱、口渴喜冷飲、小便短赤。
  • 舌脈:舌質紅絳,苔黃燥或焦黑,脈弦數或洪大。

證候分型與治法

  1. 熱毒熾盛證

    • 特徵:便血色鮮紅,腹痛劇烈,身熱煩渴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解毒,涼血止血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黃連丸(黃連、黃芩、大黃):瀉火解毒,直折熱勢。
      • 涼血地黃湯(生地、黃連、當歸、梔子):側重涼血滋陰,適用於熱傷陰絡者。
  2. 熱瘀互結證

    • 特徵:便血色黑如漆,腹痛固定拒按,舌質紫暗。
    • 治法:解毒化瘀,行血止血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解毒湯合四物湯加大黃:解毒湯(黃連、黃柏、梔子)清熱,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生地)和血,大黃通腑逐瘀。
  3. 氣滯濕熱證

    • 特徵:大便黏滯夾血,裏急後重,肛門墜脹。
    • 治法:行氣化濕,清腸止血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四味香連丸(木香、黃連、檳榔、枳殼):調氣機、清濕熱,適用於濕熱膠結氣滯者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丹溪心法附余》強調「熱毒內攻,血溢腸間」,以黃連、槐花等清腸涼血為要。
  • 《醫學入門》補充「久病必瘀」,主張加木香、檳榔調氣,兼顧氣血同治。

相關病證鑑別

  • 熱痢:以下痢赤白、裏急後重為主,熱毒下血則以純血便為特徵。
  • 腸風臟毒:臟毒便血多暗濁黏膩,與熱毒下血之鮮紅或紫黑有別。

現代疾病聯繫
臨床常見於:

  1. 感染性腸炎:如細菌性痢疾,符合熱毒熾盛證。
  2. 非感染性腸病:如潰瘍性結腸炎急性期,可參照熱瘀互結證論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