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熱遏

熱遏,乃中醫術語,指熱邪鬱遏於體內,不得宣散外發之病理狀態。此證多因外感熱邪,或內生鬱熱,因氣機不暢、腠理閉塞,致使熱邪壅滯於內,難以透達於外。其病機與「熱鬱」相關,然更強調熱邪受遏、不得發越之特點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邪閉遏:風熱或暑熱之邪侵襲體表,若遇寒涼抑遏,或腠理閉塞,熱邪不得從汗而解,反內鬱為患。
  2. 氣機鬱滯:情志失調、肝氣鬱結,氣滯化火,火熱內生,復因氣機不暢,熱邪壅遏於經絡或臟腑。
  3. 痰濕阻遏:痰濕內停,與熱相搏,濕性黏滯,纏裹熱邪,致熱難透發,如濕溫病中「熱為濕遏」之候。

臨床表現
熱遏之證,可見身熱不揚、胸悶煩躁、口乾不欲飲、頭身困重、小便短赤、舌紅苔黃膩等。因熱邪鬱閉,患者雖覺內熱,卻未必見高熱大汗,反因邪遏而現「熱伏於內」之象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熱鬱於表:發熱無汗,或汗出不暢,皮膚灼熱,脈浮數而緊。
  • 熱遏於裏:胸膈煩熱,脘腹痞滿,甚則神昏譫語,脈沉數而滯。
  • 濕熱交遏:身熱纏綿,午後加劇,汗出黏膩,苔黃厚膩,脈濡數。

治法與方藥
治宜宣透鬱熱,疏利氣機,依病位兼夾用藥:

  • 表鬱熱遏:選用銀翹散加減,佐以淡豆豉、薄荷宣散鬱熱。
  • 氣分熱遏:以栀子豉湯清宣胸膈鬱熱,或涼膈散瀉火通腑。
  • 濕遏熱伏:方用三仁湯宣化濕濁,或甘露消毒丹清熱利濕並舉。

熱遏之證,貴在辨明鬱閉之因,或散表、或疏肝、或化濕,務使氣機通暢,熱邪得以外達,則病勢可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