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府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熱府
別名與出處
熱府為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千金要方》,即風門穴,屬足太陽膀胱經。此別名反映其與「熱證」調治的關聯,後世醫家多沿用「風門」之名,然「熱府」之稱仍見於古典醫籍。
定位與歸經
熱府(風門)位於背部,當第2胸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處。屬足太陽膀胱經,為督脈與膀胱經之交會穴。其位置鄰近肺臟,故與外感風熱、肺系疾病密切相關。
功能與主治
- 疏風清熱:熱府為風邪侵入之門戶,針灸或艾灸此穴可疏散風熱,主治外感風熱所致之發熱、咳嗽、頭痛、鼻塞等症。
- 宣肺解表:透過調節膀胱經氣機,助肺氣宣發,緩解表證,如傷風、風寒初起之惡寒發熱。
- 通絡止痛:局部用於肩背痠痛,因風寒濕邪侵襲經絡者,可配合拔罐或溫針療法。
古典文獻佐證
- 《針灸甲乙經》載風門為「風眩頭痛,鼻不利,時嚏,清涕自出」,強調其治風特性。
- 《醫宗金鑒》提及風門主治「傷風咳嗽」,與熱府別名呼應,突顯其調理熱性外感之功。
配伍應用
- 配肺俞、列缺,增強宣肺止咳之效,適用於風熱犯肺之咳喘。
- 配合谷、外關,加強解表退熱,針對外感發熱無汗者。
現代研究
熱府(風門)穴的刺激可調節免疫機能,改善上呼吸道感染症狀,其機理與調節T細胞活性及局部微循環有關。臨床亦用於過敏性鼻炎、支氣管炎等屬風熱或風寒化熱者。
穴名涵義
「熱府」意為「熱邪聚集之處」,亦指此穴具瀉熱之能;「風門」則強調其為風邪出入之關隘。二名並存,體現中醫對穴位多重功效的認識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