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熱格

熱格為中醫病理名詞,指熱邪壅滯於體內,阻遏氣機運行,導致陰陽失調、升降失常的病理狀態。其名出自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:「太陰之勝,火氣內郁……甚則心痛熱格,頭痛,喉痹項強。」意指太陰濕土偏勝時,火熱之氣內鬱不得宣散,進一步形成熱邪阻格之證,表現為心胸灼痛、頭部脹痛、咽喉腫痛及頸項強直等症狀。

病因病機
熱格多因外感熱邪,或內傷七情、飲食不節,致使陽熱亢盛,鬱結於臟腑經絡。其核心病機為「熱鬱氣滯」:

  1. 火氣內鬱:陽熱之邪蘊結於內,不得透發,如《素問》所述「火氣內郁」,常見於素體陽盛或陰虛火旺者。
  2. 氣機阻遏:熱邪壅塞,阻礙氣血運行,導致升降失司,尤易影響上焦(心肺)與中焦(脾胃),引發胸悶、嘔逆等症。
  3. 經絡閉阻:熱邪循經上擾,可閉阻清竅,見頭痛、喉痹;若熱灼津液成痰,痰熱互結,則加重項強、肢體拘急。

臨床表現
熱格之證候以「熱」「鬱」「滯」為特徵,常見以下表現:

  • 心胸症狀:心前區灼痛、煩躁不安,因熱邪壅遏心包所致。
  • 頭面官竅:頭痛如裂、目赤腫痛、咽喉紅腫灼痛(喉痹),甚則牙齦腫脹。
  • 經絡肢體:頸項強直、肩背拘緊,乃熱邪循太陽經上攻之象。
  • 全身兼症:或見發熱口渴、小便短赤、舌紅苔黃、脈數等實熱之象。

辨證分型
根據熱邪鬱滯部位不同,可分為:

  1. 上焦熱格:熱壅心肺,以心胸痛、咳嗽氣促為主。
  2. 中焦熱格:脾胃升降失職,見脘腹脹滿、嘔吐酸苦。
  3. 經絡熱格:熱邪滯留經脈,多現局部灼痛、運動不利。
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熱格以「清熱透鬱、宣通氣機」為原則,依證型選方:

  • 瀉火解鬱:黃連解毒湯、涼膈散,適用於火熱內熾者。
  • 通絡開閉:石膏配葛根、鉤藤,緩解經絡熱鬱項強。
  • 辛開苦降:半夏瀉心湯加減,調和中焦寒熱格拒。

古籍論述
除《素問》外,《傷寒論》亦提及「熱入血室」「結胸」等類似熱格機轉,均強調熱邪鬱閉之危害。後世醫家如劉完素主張「火熱致病」,進一步闡發熱鬱致病的治療思路。

熱格作為中醫特有的病理概念,體現了「鬱熱為患」的辨證核心,臨床需細察熱邪深淺與氣機阻滯程度,方能精準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