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熱膈

病名
熱膈為五膈之一,屬中醫內科常見病證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五鬲氣候》。其病機主要因臟腑內熱蘊結,氣機升降失司,導致膈間氣道受阻,形成以胸膈煩熱、飲食難下為特徵的證候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內熱熾盛:多因情志鬱結化火,或過食辛辣炙煿,熱積於內,上灼胸膈。
  2. 陰津耗傷:熱邪久羈,耗傷肺胃之陰,津液不足,膈間失潤,氣道澀滯。
  3. 氣機鬱滯:熱鬱胸中,阻遏氣機,升降失常,故見胸痹引背、食不消等症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上部熱象:五心煩熱、口舌生瘡、唇口乾燥,甚則頭面手足發熱。
  • 胸膈症狀:胸悶痹痛,痛引肩背,飲食難下,食後脹滿,或見噎塞感。
  • 全身見症:骨節煩疼、四肢沉重、腰背疼痛,長期可致形體羸瘦、氣短乏力。
  • 兼夾證候:若熱結成癖,可於脅下觸及積塊;若熱擾心神,則見煩躁不寐。

鑑別診斷

  • 痰膈:以胸膈痞滿、嘔吐痰涎為主,少見熱象。
  • 氣膈:多因情志所傷,以噯氣頻作、胸脅脹痛為特徵。
  • 血膈:常見於瘀血內阻,症見胸痛如刺、舌質紫暗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清熱潤膈:選用涼膈散、瀉心湯加減,清瀉胸膈鬱熱。
  2. 養陰生津:若陰傷明顯,可用麥門冬湯、沙參麥冬湯滋養肺胃。
  3. 理氣開鬱:配合枳實薤白桂枝湯寬胸散結,調暢氣機。
  4. 隨證加減:熱毒熾盛加黃連、梔子;陰虛火旺加知母、黃柏;兼癖積者佐以鱉甲、丹參化瘀散結。

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熱膈者,膈間如焚,食入則阻。」強調其熱鬱本質;《證治準繩》則載「熱膈久延,必耗真陰」,提示本病遷延易致陰虛之變。

附:五膈概說
五膈泛指氣、憂、食、寒、熱五類膈證,均以胸膈阻塞、飲食難下為共性,然病因病機各異,臨床須辨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