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齒漏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齒漏疳
齒漏疳為中醫病名,屬齒科疾患之一,指齒齦腫脹潰爛、膿液自齒縫滲出,且反覆發作之證候。此病名首見於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三十四,載曰:「龂腫膿汁出,愈而更發,謂之齒漏疳。」其特徵為齦肉腐敗成瘡,膿血淋漓,遷延難癒,與現代醫學所稱之慢性牙周膿腫、齦瘻等病有相似之處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齒漏疳多因以下內外因素交雜所致:
- 胃火上炎: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積熱,循經上攻齒齦,灼傷血肉,化腐成膿。
- 腎虛火動:腎陰不足,虛火上炎,燻灼牙床;或腎氣虧虛,齒骨失固,易受邪侵。
- 濕熱蘊結:外感濕熱毒邪,或脾失健運,濕濁內停,鬱久化熱,腐蝕齦肉。
- 氣血虧虛:久病體弱,氣血不足,齦肉失養,膿毒難以收斂,致瘡口反覆潰破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齒齦紅腫潰爛,觸之疼痛,齒縫間滲出黃白膿液,或夾血絲,口氣穢濁。
- 兼症:或見口乾欲飲、煩熱便秘(實火證);或伴腰膝痠軟、牙齒鬆動(虛火證);若濕熱偏重,則見舌苔黃膩、脘悶納呆。
- 病程特點:膿出暫緩,然癒後易復發,纏綿難癒。
辨證分型
- 胃火熾盛證:齦腫劇痛,膿稠色黃,口渴喜冷,舌紅苔黃燥,脈洪數。治宜清胃瀉火,方選清胃散加減。
- 陰虛火旺證:齦潰微腫,膿液清稀,牙齒鬆動,午後潮熱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治宜滋陰降火,方用知柏地黃丸合玉女煎。
- 氣血兩虛證:潰口色淡,膿稀淋漓,面色萎黃,舌淡脈弱。治宜益氣托毒,方選托裡消毒散。
外治法
- 漱口方:黃連、黃芩、金銀花煎湯漱口,以清熱解毒。
- 散劑外敷:冰硼散或錫類散吹患處,祛腐生肌。
- 針灸療法:取合谷、內庭、頰車等穴,瀉實火或調補氣血。
古籍補充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牙漏即齒漏疳,由陽明胃經濕熱上攻,或腎經虛火上炎。」強調調理脾胃與補腎固齒並重。《醫宗金鑒》亦載,此病久不癒者,當責之腎虛,需標本兼治。
齒漏疳之關鍵在於辨明虛實,實證宜清泄,虛證宜滋養,兼以局部祛腐排膿,方可收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