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熱汗
熱汗,又稱陽汗,屬中醫汗證之一,首見於《景岳全書·雜證謨》。此證以汗出時伴有明顯熱感為特徵,多因體內陽氣亢盛或陰陽失調所致,與陰汗(寒性汗出)相對,為陽分病變的外在表現。
病因病機
- 陽熱熾盛:外感熱邪或內傷鬱火,導致陽氣過亢,逼迫津液外泄,表現為汗出熱黏、面赤煩渴。
- 陰虛內熱:陰液虧虛,虛火內生,蒸騰津液而見盜汗或午後潮熱伴汗出。
- 氣分實熱:陽明經證或氣分熱盛時,熱邪充斥體表,可見大汗淋漓而熱不退,如《傷寒論》所述「陽明病,發熱汗出」。
臨床表現
- 汗液質地黏稠,觸之有溫熱感。
- 常伴隨身熱、面紅、口乾舌燥、煩躁等陽熱症狀。
- 若屬虛證,則多見夜間盜汗、舌紅少苔;實證則汗出量大,兼見高熱、脈洪大。
中醫辨證與治療
熱汗需分虛實論治:
- 實熱證:治宜清泄裡熱,方用白虎湯(石膏、知母等)或黃連解毒湯。
- 陰虛內熱:治宜滋陰降火,方選當歸六黃湯或知柏地黃丸。
- 兼夾濕熱:若熱汗黏膩如油,可合三仁湯化濕清熱。
古籍考據
《景岳全書》將熱汗歸於陽汗範疇,強調其與「陰陽偏勝」相關;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指出,陽汗多見於「陽明腑實」或「少陽鬱熱」,需據六經辨證施治。
熱汗作為中醫辨證的重要指徵,其機理與治療均體現「調和陰陽」的核心思想,臨床須結合四診詳察病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