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烘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熱烘療法詳述
熱烘為中醫外治法之重要技法,乃於患處塗敷藥膏後,再以溫火烘烤之療法。此法源自《外科正宗》所載「烘藥」之法,屬「溫通」與「透皮」並用之術,旨在藉火熱之力助藥性深入腠理,以達祛風燥濕、活血通絡之效。
作用機理
依中醫理論,此療法結合「火性炎上」與「藥隨熱行」之理。火烘能開泄腠理,促進局部氣血運行,使外敷藥物之辛溫成分(如雄黃、硫黃等)循經入絡,共奏以下功效:
- 溫陽化濕:針對濕疹、皸裂等濕濁蘊膚之證,火熱能蒸化水濕,配合蒼朮、黃柏等燥濕藥,可除黏膩滲液。
- 祛風止癢:對於風邪鬱於肌表之牛皮癬、鵝掌風,熱力助祛風藥(如防風、白鮮皮)透達皮部,緩解頑固瘙癢。
- 軟堅潤燥:火烘能溫通血脈,使當歸、紫草等潤膚藥更易滲入乾厚痂皮,改善角化皸裂。
臨床應用
此療法尤擅治下列皮膚頑疾:
- 鵝掌風(手部角化型濕疹):塗抹瘋油膏後烘烤,可軟化鱗屑、抑制真菌。
- 皸裂瘡:以潤肌膏加烘,促進裂口癒合。
- 慢性濕疹:配合青黛散烘療,減輕苔蘚樣變。
- 牛皮癬(白疕):取涼血藥膏如黃連膏,烘後能減緩銀屑脫落。
操作要領
傳統以麻油調藥為膏,用棉布包裹患處,再以炭火或艾條保持適當距離烘炙。現代亦可採用紅外線燈替代,溫度以患者覺溫熱無灼痛為度,每次約15-20分鐘,視證候輕重調整療程。
此療法體現中醫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的辨證思想,凡屬寒濕凝滯、氣血瘀阻之皮膚病症,皆可審證選藥,配合熱烘以增強療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