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霍亂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熱霍亂

定義與病機

熱霍亂為中醫病名,屬霍亂之一類,因感受暑熱濕濁之邪,鬱遏中焦,導致脾胃升降失司,清濁相干,氣機逆亂而成。此病多發於夏秋之際,暑濕當令,外感暑熱穢濁之氣,內傷飲食生冷,邪氣交阻於中焦,使脾胃運化失常,遂發為吐瀉交作之證。

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云:「熱至則身熱,吐下霍亂。」指出暑熱之邪可致霍亂發作。清代王士雄《霍亂論》進一步闡述:「倘熱霍亂因暑邪深入而滯其經隧,顯脈細、肢寒之假象者,必有溺赤便臭之真諦。」說明熱霍亂雖或有假寒之象,然其本質仍屬熱證,可從小便短赤、吐瀉物酸臭等症辨識。

臨床表現

熱霍亂主要症狀包括:

  • 心腹絞痛:因暑熱濕濁阻滯中焦,氣機不通,故見脘腹絞痛。
  • 上吐下瀉:脾胃升降失常,胃氣上逆則嘔吐,濕熱下迫則泄瀉。
  • 吐瀉物酸臭:若兼夾食滯,則吐出物及瀉下物皆帶酸腐臭味。
  • 煩悶擾亂:暑熱內擾心神,故見煩躁不安,甚則昏不知人。
  • 身熱口渴:暑熱熾盛,傷津耗液,故見身熱、口乾渴。
  • 小便短赤:熱邪下注膀胱,則小便黃赤短少。

脈象多見洪數滑數,舌質紅,苔黃膩。若暑熱深伏,陽氣被遏,亦可見脈細肢冷之假寒象,然必有溲赤、舌紅等熱象可辨。

治法與方藥

熱霍亂治療當以清熱化濕、辟穢泄濁為主,兼以調和脾胃氣機。常用方劑如下:

  1. 連樸飲(《霍亂論》)

    • 組成:黃連、厚朴、石菖蒲、半夏、梔子、淡豆豉、蘆根。
    • 功效:清熱化濕,和胃降逆。適用於濕熱中阻,嘔吐泄瀉兼見胸悶煩躁者。
  2. 燃照湯(《霍亂論》)

    • 組成:滑石、黃芩、焦梔子、淡豆豉、厚朴、半夏、白蔻仁。
    • 功效:清暑泄熱,化濕和中。主治暑濕穢濁鬱遏中焦,吐瀉交作而熱象明顯者。
  3. 黃連香薷飲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

    • 組成:黃連、香薷、厚朴、扁豆。
    • 功效:清暑解表,化濕和中。適用於暑熱挾濕,兼有表證者。
  4. 清暑益元散(《傷暑全書》)

    • 組成:滑石、甘草、硃砂、薄荷。
    • 功效:清暑利濕,寧心安神。用於暑熱擾心,煩渴溲赤者。
  5. 急救回生丹(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)

    • 組成:牛黃、麝香、冰片、雄黃等。
    • 功效:辟穢開竅,解毒醒神。適用於熱毒內閉,神昏煩躁者。
  6. 解毒活血湯(《醫林改錯》)

    • 組成:連翹、葛根、當歸、生地、赤芍、桃仁、紅花、枳殼、甘草。
    • 功效:清熱解毒,活血化瘀。用於熱毒瘀阻,腹痛吐瀉甚者。

鑒別診斷

熱霍亂當與寒霍亂乾霍亂相鑒別:

  • 寒霍亂:多因寒濕困脾,症見吐瀉清稀、肢冷脈微、苔白膩,治宜溫中散寒,如藿香正氣散。
  • 乾霍亂:以腹中絞痛、欲吐不得吐、欲瀉不得瀉為特徵,屬氣機壅塞之重症,治宜辟穢開閉,如玉樞丹。

熱霍亂之關鍵在於辨清暑熱濕濁之邪,雖或見假寒之象,然其本質屬熱,治療切勿誤投溫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