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熱積
證名,指邪熱滯積於體內所引發的症候群,屬中醫「積證」範疇。其成因多與外感熱邪未清,或內傷飲食、情志化火,導致熱邪鬱結於臟腑經絡有關。臨床表現包括吐瀉、頭暈、腹痛、煩躁等,常見於慢性胃炎、慢性腸炎等疾病。
病因病機
熱積的核心病機為「熱鬱成積」,熱邪蘊結於裡,阻滯氣機,進一步影響脾胃升降功能。若熱邪上擾,則見頭暈、煩躁;熱結中焦,則腹痛、吐瀉;若熱邪下迫大腸,亦可導致腹瀉或便祕交錯。
辨證要點
- 熱象顯著:症見口乾舌燥、面赤、小便短赤、舌紅苔黃。
- 氣機不暢:脘腹脹滿、疼痛拒按,或伴有噯氣、嘔吐。
- 津液耗傷:因熱邪灼津,可能兼見口渴喜冷飲、皮膚乾燥等。
治療方藥
歷代醫家對熱積的治法強調「寒以清熱」「通以去滯」,經典方劑包括:
- 《證治準繩》:主張「熱積,寒取之」,推薦千金硝石丸、醋煮三稜丸等,以清熱化瘀、消積導滯。
- 《雜病源流犀燭》:指出熱積需清泄裡熱,方用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石膏等苦寒藥,代表方如清心湯(清心降火)、地骨皮散(涼血除煩)。
臨床應用
熱積的治療需根據病位與兼證加減:
- 熱結胃腑:可加梔子、大黃以瀉熱通便。
- 熱灼陰津:配伍生地、麥冬以滋陰生津。
- 氣滯明顯:輔以枳實、厚朴行氣破結。
相關古籍記載
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與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均提及熱積與「積聚症瘕」相關,強調其病理特點為「熱鬱成實」,治療上需區別於寒積或痰積,避免誤用溫燥之品。
熱積一證,體現中醫「熱者寒之」「實者瀉之」的治則,需結合四診細辨熱邪深淺與積滯程度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