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積必潰之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熱積必潰之病

病名與源流
「熱積必潰之病」為中醫眼科病證名,首載於元代醫家倪維德所著之《原機啓微》。此病症屬「漏睛眼」範疇,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之「慢性淚囊炎」。其病機核心為熱邪蘊積於目內眥(淚囊所在),日久化毒,腐敗血肉,終致潰膿成漏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熱邪蘊結:多因風熱外襲,或肝膽火熾上攻於目,熱毒壅滯於淚竅,阻滯氣血運行。
  2. 氣滯血瘀:淚竅長期不通,津液代謝失常,濕熱與瘀血互結,形成局部腫硬。
  3. 正虛邪戀:若患者素體陰虛或氣血不足,邪毒難消,病程遷延,潰後難斂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目內眥(睛明穴附近)紅腫隱痛,按壓有濁淚或膿液自淚竅溢出,日久可形成瘺管。
  • 兼症:或見目赤、畏光、視物模糊,舌紅苔黃膩,脈弦數或滑數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清熱解毒

    • 方用竹葉瀉經湯(《原機啓微》),以黃連、黃芩、梔子清瀉肝膽火,配合赤芍、當歸活血化瘀。
    • 若熱毒熾盛,可加蒲公英、金銀花、連翹增強解毒之力。
  2. 化瘀軟堅

    • 局部結硬者,選用仙方活命飲加減,以穿山甲、皂角刺通絡散結。
    • 久病瘀甚者,可佐以桃仁、紅花破血逐瘀。
  3. 外治與手術

    • 古法以絳雪膏(含硇砂、冰片)外敷潰瘍,化腐生肌。
    • 若膿成不潰或瘺管形成,傳統中醫亦主張「刺烙法」引流,類似現代手術切開排膿或淚囊摘除術。

古籍佐證
《審視瑤函》進一步闡述:「漏睛膿出,其源在於心肝積熱,上攻淚竅,結聚成毒。」強調內治需結合臟腑辨證,清心瀉肝為本。

病機轉歸
此病若早期清解熱毒,多可消散;若失治誤治,熱毒深伏,恐致「漏睛瘡」(急性淚囊炎),甚或邪毒內陷,引發「凝脂翳」(角膜潰瘍)等變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