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極生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熱極生寒
病證名,為中醫陰陽轉化理論中的重要病理現象,源自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所載:「寒極生熱,熱極生寒。」此概念闡述自然界陰陽動態平衡的法則,即陽熱之證於特定條件下可轉化為陰寒之證,反映疾病發展過程中「物極必反」的深層病機。
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陰陽互根互用,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。當陽熱亢盛至極點(「熱極」),可能耗損陰液或陽氣,導致陰陽失調,進而顯現寒象。此轉化可分為兩類:
- 真寒證(病情逆轉):
熱證過度消耗正氣,尤其陰液枯竭時,陽氣無所依附而外脫,形成「陽亡」之危候。臨床表現為四肢厥冷、大汗淋漓、面色蒼白、脈微欲絕等,屬「真寒假熱」之範疇,如外感熱病後期出現的亡陽證。 - 假寒證(熱邪深伏):
熱邪壅盛於內,陽氣被遏不能外達,呈現「陽盛格陰」之象。雖有手足厥冷、惡寒等寒象,但伴見胸腹灼熱、煩渴、舌紅苔黃等內熱徵兆,即「熱深厥亦深」之證,屬「真熱假寒」。
病機與臨床關聯
- 陰竭陽脫:
高熱或久熱傷陰,陰虛至極則陽氣失守,如暑溫病後期驟然出現虛脫寒象,需急予回陽固脫。 - 陽氣鬱閉:
實熱內結(如陽明腑實證)可因氣機壅滯,導致陽氣不布,此時需清泄裡熱以解厥逆,如承氣湯類方之應用。
經典論述延伸
《傷寒論》中「厥陰病」的寒熱錯雜證,亦體現熱極生寒之變。如「蛔厥」因上熱下寒、陰陽氣不相順接,出現手足冷而煩躁吐蛔;或「熱厥」之先發熱後轉厥逆,均屬此機轉之具體表現。
此理論不僅解釋疾病轉歸,亦指導治療方向,強調辨明寒熱真假,避免誤治。如真寒假熱需溫陽救逆,而陽盛格陰則當清瀉實熱,體現中醫「治病求本」的核心思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