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熱劑乃中醫方劑分類之一,專以溫熱性質藥物組成,用以治療陰寒內盛或陽氣衰微之證。其核心機理在於「寒者熱之」,透過溫熱藥性驅散體內沉寒痼冷,恢復陽氣溫煦之功。

理論基礎

熱劑之運用,深植於中醫陰陽學說。《黃帝內經》明言「陰勝則寒」,當人體陰寒之邪偏盛,或陽氣虛弱不能制陰,即表現為手足厥冷、畏寒蜷臥、下利清穀、脈微欲絕等虛寒徵象。此時須以熱劑溫助陽氣,散寒回陽。

藥物特性

熱劑所用藥物多具辛溫大熱之性,主要歸屬於溫裏藥與補陽藥類,例如:

  • 附子:大辛大熱,通行十二經,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
  • 乾薑:溫中散寒,與附子相須為用,增強回陽之力
  • 肉桂:補火助陽,引火歸元,溫通血脈
  • 吳茱萸:散寒止痛,善治厥陰頭痛與寒疝腹痛

經典方劑舉隅

  1. 四逆湯(附子、乾薑、甘草) 主治少陰病陽氣衰微之四肢厥逆,為回陽救逆之代表方。方中附子溫腎陽,乾薑暖脾陽,形成「附子無乾薑不熱」的配伍特色。
  2. 理中丸(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) 針對中焦虛寒證,體現「寒淫所勝,平以辛熱」的治療原則,乾薑溫中散寒為君藥。
  3. 當歸四逆湯(當歸、桂枝、細辛等) 雖含養血藥,但以桂枝、細辛等溫通經脈,主治血虛寒厥證,展現熱劑的靈活變化。

臨床應用要點

熱劑適用於:

  • 三陰寒證(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
  • 真寒假熱證(陰盛格陽)
  • 寒邪直中臟腑
  • 陽虛水泛之證

其配伍常佐以甘緩藥物(如甘草)制約熱藥峻烈之性,或配伍補氣藥(如人參)形成「溫補並施」之法。使用時需精準辨識寒熱真假,避免誤用於真熱假寒之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