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齒漏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齒漏
齒漏為中醫病名,指牙齦腫脹潰爛、反覆流膿或出血之證候,屬齒科常見病症。此名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二十九,載述:「手陽明之支脈,入於齒,風邪客於經脈,流滯齒根,使齦腫膿汁出,愈而更發,謂之齒漏。」意指手陽明大腸經之支脈上行絡齒,若外感風邪或內生濕熱,邪氣滯留齒根,則致牙齦腐敗成膿,遷延難癒,反覆發作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齒漏多與風熱上攻、胃火熾盛、腎虛火炎或氣血不足相關:
- 風熱外襲:風邪挾熱侵襲手陽明經脈,鬱而化火,上灼齒齦,腐肉成膿。
- 胃火上炎: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積熱,循經上蒸齒齦,腐蝕血肉,發為膿漏。
- 腎虛火動:腎陰虧虛,虛火上炎,或腎氣不足,齒骨失養,齦肉萎弱易感邪毒。
- 氣血兩虛:久病體弱,氣血耗損,齦肉失於濡養,邪毒久滯,膿血淋漓不止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症狀:齒齦紅腫潰爛,觸之疼痛,膿液自齦縫滲出,或伴血絲,嚴重者牙根暴露、牙齒鬆動。
- 全身兼證:或見口臭、口渴喜冷(胃火證);或腰膝痠軟、咽乾顴紅(腎虛證);或面色萎黃、倦怠乏力(氣血虛證)。
辨證論治
中醫治療齒漏,首重辨明虛實:
- 實證(風熱、胃火):
- 治法:清熱解毒,瀉火排膿。
- 方藥:黃連解毒湯、清胃散加減;外用冰硼散或黃連汁漱口。
- 虛證(腎虛、氣血虛):
- 腎陰虧虛:滋陰降火,選用知柏地黃丸。
- 氣血不足:益氣養血托毒,以托裡消毒散加減。
古籍記載
除《諸病源候論》外,《外科正宗》亦提及:「牙漏即齒漏,由陽明痰濕鬱熱,結毒上攻。」指出痰濕與熱毒搏結,亦為致病之因。而《醫宗金鑑》進一步區分:「牙漏久不癒,必因虛致」,強調正氣虧虛與病程遷延之關聯。
相關名詞辨析
- 牙宣:以齦萎齒動為主,少見膿液,多屬腎虛或氣血不足。
- 牙疳:發病急驟,齦腐出血劇烈,多因熱毒熾盛,與齒漏之慢性反覆有別。
齒漏一病,反映中醫「局部與整體相關」之理論,治療時需結合經絡臟腑辨證,方能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