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癤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熱癤(Boils)

熱癤,又稱癤,是夏季常見的皮膚病,主要出現在頭面、頸項、背部等部位。初起為紅色小丘疹,逐漸變為膿皰,破潰後流出黃色膿液,再結成黃痂。熱癤通常是因為感受暑毒之氣所引起,也可能是由於腠理不密、毛孔粗大,汗液無法正常排出,使濕熱之邪滯留,時間久了就會發展成熱癤。此外,症狀還包括局部皮膚紅腫、疼痛,以及伴隨的發燒、頭痛、口渴、尿黃等症狀。

熱癤的治療主要是清熱解毒、消腫排膿。可以使用金銀花、連翹、蒲公英、板藍根等具有清熱解毒功效的中藥,將其煎水後外敷或內服。若已形成膿潰,可以使用消毒針頭將膿頭挑破,讓膿液排出。此外,患者平時應注意休息,避免熬夜,飲食清淡,多吃蔬菜和水果,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
熱癤的預防方法包括:

  1. 保持皮膚清潔,勤洗澡,經常換衣服。
  2. 避免搔抓皮膚,以免造成皮膚破損和細菌感染。
  3. 夏天避免長時間暴露在烈日下,以免皮膚受損。
  4. 飲食清淡,多攝取蔬菜和水果,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  5. 若出現皮膚紅腫、疼痛等症狀,應及時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

熱癤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。因此,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預防,一旦出現相關症狀,應盡快就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