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熱癤
熱癤,又稱癤,為中醫外科常見病證之一,屬癤腫範疇,特指因暑熱毒邪蘊結肌膚所生之小膿腫。其名首見於宋代《太平聖惠方》卷六十一,載其成因多與「暑毒之氣」相關,好發於夏季,故亦稱「暑癤」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熱癤之發,主因外感暑濕熱毒,或內有積熱鬱火,加之腠理不密,邪毒乘虛侵襲肌膚,致使氣血壅滯,經絡阻塞,化熱腐肉成膿。其病位淺表,多發於頭面、頸項、背部等陽氣旺盛之處,因這些部位毛竅開泄,易受外邪侵襲。
臨床表現
熱癤初起為局部紅腫熱痛,形小而圓,根腳淺表,觸之堅硬;繼而腫勢漸增,頂端出現黃白色膿頭,潰後膿出則腫痛減退。輕者僅單發,重者可多處並生,或反覆發作(稱「癤病」)。若暑熱夾濕,可伴見身熱、口渴、煩悶等全身症狀。
辨證分型
- 暑熱蘊結證:癤腫紅腫灼痛,伴發熱、心煩、小便黃赤,舌紅苔黃,脈數。
- 濕熱壅滯證:癤腫脹痛,膿液黏稠,或周邊浸淫濕爛,兼見胸悶、苔黃膩,脈滑數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熱癤,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散結為主,暑熱盛者佐以清暑化濕。外治強調膿成決潰,遵循「癤腫宜泄」之法。
古籍論述
- 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癤者,初生突起,浮赤無根,腫見於皮膚,止闊一二寸,有少疼痛,數日則微膿。」
- 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區分癤與癰之別,指出癤「毒淺形小」,癰「毒深形大」,並載外敷如意金黃散等方。
熱癤雖為小恙,然若調治失當,或體虛毒盛,可能轉為「癰疽」等重症,故中醫強調早期辨證施治,內外合參,以截斷病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