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結膀胱腹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熱結膀胱腹脹

證名。此證因傷寒表邪未解,邪熱內傳膀胱,導致氣化不利,水熱互結於下焦所致。見於《症因脈治·腫脹總論》。

病因病機
外感傷寒初期,表邪未散,循經內傳太陽膀胱之腑。膀胱為州都之官,主司氣化,邪熱內蘊則氣化失職,水道不通,水熱互結於下焦,故見小腹脹滿;熱盛傷津,故口渴;邪正交爭於表,故惡寒發熱;熱迫津泄,則見自汗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小腹脹滿硬痛,按之不舒。
  • 兼症:惡寒發熱、自汗、口渴欲飲、小便短赤不利,甚則癃閉。
  • 舌脈:舌紅苔黃或黃膩,脈浮數或沉實。

證候分析
邪熱結於膀胱,阻滯氣機,故小腹脹滿;氣化失司,則小便不利;熱灼津傷,故口渴;表邪未盡,營衛不和,則惡寒發熱並見。此證屬太陽腑證範疇,與太陽經證之單純表證有別,亦與陽明腑實之腹滿繞臍痛不同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傷寒腹脹:若屬陽明腑實,多伴潮熱、便秘、腹痛拒按;若屬太陰脾虛,則腹滿時減,喜溫喜按。
  • 水濕內停腹脹:多因脾失健運,水濕泛溢,見下肢浮腫、小便少而清白,舌苔白滑。

治法
以清熱利水、通腑泄結為主,可選五苓散(《傷寒論》)加減。若熱結甚而兼瘀血,可配合桃核承氣湯以活血化瘀、通下熱結。

古籍參考
《傷寒論·太陽病篇》云:「太陽病不解,熱結膀胱,其人如狂,血自下,下者愈。」指出熱結膀胱可兼見瘀血發狂之變證,治法當因證而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