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結腹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熱結腹痛

證名:指因熱邪內積所致之腹痛,首見於《症因脈治》卷四。此證多因心肝火旺,內熱熾盛,或飲食不節,積滯化熱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情志化火:心肝火動,鬱而化熱,內灼臟腑,氣機壅滯,不通則痛。
  2. 飲食積滯:過食辛辣厚味或油膩之物,停積中焦,鬱久化熱,阻滯腸腑,發為腹痛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熱象明顯:身熱、腹熱,甚則觸之灼手,煩躁不寐,口渴喜冷飲。
  • 疼痛特徵:腹痛時作時止,痛時可伴汗出,或腹中雷鳴有聲,或痛即欲瀉,瀉後痛暫緩,然積熱未除,故不久復作。
  • 舌脈特點:舌質紅,苔黃燥或厚膩,脈象數而有力,或見滑數。

證候分型與治法

  1. 肝胃鬱熱

    • 症狀:脅腹脹痛,口苦咽乾,噯氣吞酸。
    • 方藥:龍膽瀉肝湯加減,清瀉肝火,和胃止痛。
  2. 腸腑積熱

    • 症狀:腹痛硬滿拒按,大便不通或下利臭穢,肛門灼熱。
    • 方藥:大承氣湯或小承氣湯,瀉熱通腑,行氣導滯。
  3. 脾胃濕熱

    • 症狀:脘腹痞滿,噁心嘔吐,舌苔黃膩。
    • 方藥:梔連平胃散合保和丸,清熱化濕,消積導滯。

古籍參考

  • 《壽世保元》提及:「肚腹硬滿,痛久不止,大便實,脈數而渴者,積熱也。」強調實熱內結之證,當以通下清熱為治。
  • 《症因脈治》指出熱結腹痛需辨明病位,分治心肝火盛或腸胃積滯,用藥如清胃湯、枳殼川連湯等,隨證加減。

相關證候鑑別

  • 寒積腹痛:痛處喜溫,得熱則減,舌淡苔白,脈沉緊。
  • 氣滯腹痛:脹痛走竄,噯氣或矢氣後舒,脈弦。

熱結腹痛屬實熱證,治當清熱導滯為主,然臨床須細辨熱邪所在臟腑及兼夾病機,靈活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