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結下焦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熱結下焦

定義
熱結下焦為中醫病證名,指邪熱蘊結於下焦臟腑(如大腸、小腸、膀胱等)所引發的病理狀態。下焦為三焦之一,主司人體下腹部臟腑的氣化與排泄功能,若熱邪壅滯於此,可導致氣機阻滯、津液耗傷,進而出現一系列實熱證候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熱邪內傳:外感六淫之邪(如暑熱、濕熱)未及時清解,循經內傳,蘊結於下焦。
  2. 飲食不節:過食辛辣厚味或燥熱之品,積熱內生,下注於腸腑或膀胱。
  3. 情志化火:長期情志抑鬱,氣鬱化火,火熱下迫,聚於下焦。
  4. 其他病證轉歸:如陽明腑實證未癒,熱邪下移;或心火亢盛,下移小腸,均可形成熱結下焦之證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大腸熱結:下腹脹滿硬痛,拒按,大便秘結或瀉下臭穢灼肛,舌紅苔黃燥,脈沉實。
  • 小腸熱結:小便赤澀刺痛,甚則尿血,心煩口渴,舌尖紅赤。
  • 膀胱熱結:小腹急脹,排尿灼痛,尿頻尿急,或見血尿,舌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• 全身症狀:可兼見發熱、煩躁不安、口渴喜冷飲,甚則譫語狂躁。

證候辨析
熱結下焦屬裏實熱證,需與其他下焦病證鑑別:

  • 濕熱下注:以濕邪為主,見黏膩排泄物(如溏便、穢濁小便),舌苔多黃膩。
  • 下焦虛寒:屬陽虛證,表現為小腹冷痛、小便清長,脈沉遲。
  • 瘀熱互結:兼見刺痛、固定包塊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通腑泄熱:適用於大腸熱結,方如大承氣湯(大黃、芒硝、厚朴、枳實)瀉熱通便。
  2. 清心導赤:針對小腸熱結,方選導赤散(生地、木通、竹葉、甘草梢)清心火、利小便。
  3. 清熱利濕:膀胱熱結可用八正散(瞿麥、萹蓄、滑石、梔子等)通淋止血。
  4. 涼血解毒:若熱毒熾盛,加用黃連解毒湯或配合牡丹皮、赤芍等涼血化瘀。

附:古籍論述

  • 《傷寒論》提及「少腹硬滿,小便自利」為下焦蓄血證,與熱結下焦相關。
  • 《溫病條辨》強調「熱結旁流」屬陽明腑實,可下之證,與下焦熱結有共通病機。

此證多見於急症(如腸梗阻、急性泌尿感染),然中醫辨證需結合四診,細察熱邪深淺與兼夾病機,方能精準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