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結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熱結胸
病證名,指邪熱與痰飲互結於胸膈所導致的病證,屬結胸證之一,又稱熱實結胸或實熱結胸。此證多因外感熱邪內傳,或內傷積熱,與胸膈間伏飲相搏,形成痰熱互結之勢,臨床以胸膈痞硬、疼痛拒按、煩躁發熱、口渴便秘等為主要表現。
病因病機
熱結胸的形成,主要與以下因素相關:
- 外邪入裏化熱:傷寒或溫病過程中,表邪未解,熱邪內傳胸膈,與體內痰飲相結。
- 陽明腑實熱結:陽明經熱盛,燥熱內熾,灼津成痰,痰熱壅滯胸中。
- 情志化火:長期鬱怒,氣機不暢,鬱而化火,火熱煉液為痰,痰熱互結胸膈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心下(胃脘部)硬滿疼痛,按之痛甚,甚則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。
- 熱象:身熱煩渴,面赤氣粗,小便短赤,大便秘結。
- 痰熱擾神:心中懊憹(煩悶不安),甚則神昏譫語。
- 舌脈:舌質紅,苔黃厚膩或燥,脈沉緊或滑數。
證候分類
- 大結胸:邪熱與水飲互結,病位偏上,涉及胸膈,症見胸脅劇痛、呼吸不利,方用大陷胸湯(甘遂、大黃、芒硝)逐水瀉熱。
- 小結胸:痰熱結於心下,病勢較輕,僅見心下痞滿、按之則痛,脈浮滑,方用小陷胸湯(黃連、半夏、瓜蔞實)清熱化痰。
- 熱結兼陽明腑實:若兼見潮熱便秘、譫語,可加黃連、梔子等清心瀉火,或合用大承氣湯通腑泄熱。
治法方藥
熱結胸的治療以瀉熱逐痰、開結散痞為主,依病勢輕重選方:
- 大陷胸湯:適用於水熱互結、證情急重者,甘遂攻逐水飲,大黃、芒硝瀉熱通便。
- 小陷胸湯:針對痰熱互結、病位局限者,黃連清熱,半夏化痰,瓜蔞實寬胸散結。
- 變證加減:若熱毒熾盛,可加黃芩、梔子;痰濁壅盛者,加膽南星、竹茹。
相關鑑別
- 寒實結胸:同屬結胸證,但因寒邪與痰水相結,症見畏寒、苔白滑,治宜三物白散溫下寒積。
- 痞證:自覺心下痞塞但無硬痛,多屬氣機壅滯,如半夏瀉心湯證。
熱結胸一證,首載於《傷寒論》,後世醫家如《傷寒全生集》進一步闡述其「懊憹發熱、心下痛硬」之特徵,並強調「大便秘結」為熱結之關鍵,治療需峻下熱結,佐以黃連等清心火之品。此證反映了中醫「痰熱壅滯」與「六經傳變」的病理聯繫,臨床須辨明痰、熱、水、氣之偏盛,方能精準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