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痙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熱痙(熱痙攣)
病證名,首載於《溫病條辨·解兒難》,屬小兒痙病範疇,指因外感溫熱病邪(如風溫、風熱、風暑、燥火)熾盛,引動肝風所致之痙證。臨床多見於小兒高熱驚厥,以四肢抽搐、項背強直、甚則角弓反張為主要表現,常伴見神昏、煩躁、面赤唇紅等熱象。
病因病機
熱痙之發,根源於「熱極生風」。溫熱之邪侵襲人體,或從口鼻而入,或由表入裏,鬱而化火。熱邪熾盛,灼傷津液,筋脈失養;更因熱擾肝經,引動內風,風火相煽,發為痙攣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云:「諸熱瞀瘛,皆屬於火」,即闡明熱盛動風之病機。
辨證分型與治法
-
肝熱動風證
- 主證:高熱不退,抽搐頻作,兩目上視,牙關緊閉,舌紅絳,脈弦數。
- 治法:清熱涼肝,熄風止痙。
- 方藥:羚角鈎藤湯(《通俗傷寒論》)。方中羚羊角、鈎藤涼肝熄風;桑葉、菊花疏風清熱;生地、白芍滋陰柔肝;貝母、竹茹化痰通絡;茯神安神定志。
-
陽明熱盛兼風動證
- 主證:壯熱大汗,煩渴引飲,抽搐時作,脈洪大而數。
- 治法:清氣分熱,佐以熄風。
- 方藥:白虎湯(《傷寒論》)加全蠍、蜈蚣。石膏、知母清瀉陽明;粳米、甘草護胃生津;全蠍、蜈蚣搜風通絡,增強止痙之效。
其他相關理論
- 與「暑風」之別:熱痙若因暑熱引發,古稱「暑風」,其病機相似,但多夾濕邪,治療需兼化濕濁,如選用清暑益氣湯合熄風藥。
- 與「慢驚風」之鑑別:熱痙屬「急驚風」範疇,發病急驟,實熱證明顯;慢驚風則多因虛寒,抽搐緩而無力,二者虛實迥異。
古籍參考
《溫病條辨》強調:「風溫、風熱、風暑、燥火致痙者,統曰熱痙」,並提出「痙因於暑,只治致痙之因,而痙自止」的治療原則,重視辨因論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