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齒裂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齒裂(病證名)
定義與病因
齒裂,指牙齒因外力或內在虛損而出現裂紋或斷裂之病證。中醫認為,齒為骨之餘,其健康與腎氣盛衰、骨髓充盈密切相關。病因可分為內外二端:
- 內因:
- 腎陰虧虛,虛火上炎:腎主骨,齒為骨之餘。若腎陰不足,虛火浮越,燔灼齒根,可致齒質脆弱,易生裂紋。
- 髓海空虛:腎精虧損,骨髓失養,齒失濡潤,則結構鬆動,易受損傷。
- 外因:
- 齲齒(蛀牙)侵蝕:蟲蛀蝕齒,日久傷及齒質,降低其堅固性。
- 外力撞擊或咬合不當:如咀嚼硬物、外傷等直接損傷牙體。
病機分析
齒裂之關鍵在於「腎虛火動」與「骨質不固」。腎陰虧虛則相火妄動,上炎於口,齒受火灼而燥裂;若兼長期齲齒或外傷,齒體結構受損,更易因日常咀嚼之力而崩裂。此外,脾胃濕熱上蒸,亦可腐蝕齒面,加速裂損。
辨證論治
-
腎陰虛火旺證
- 主證:齒裂伴牙齦隱痛、午後加重,口乾咽燥,腰膝酸軟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- 治法:滋陰降火,固齒填髓。
- 方藥:
- 大補陰丸(《丹溪心法》)加減:熟地黃、龜板、知母、黃柏,可加骨碎補、牛膝以強筋壯骨。
- 知柏地黃湯(《醫宗金鑒》):六味地黃丸加知母、黃柏,適用於虛火明顯者。
-
外傷或齲齒誘發證
- 主證:齒裂處疼痛劇烈,遇冷熱刺激加劇,或見齒面黑腐。
- 治法:清熱解毒,兼以益腎。若齲齒嚴重,需先祛腐再調本。
- 方藥:
- 清胃散(《蘭室秘藏》)合六味地黃丸:黃連、升麻清胃火,生地、丹皮涼血,配合熟地黃、山茱萸補腎固齒。
相關中醫理論延伸
- 齒與經絡關係:手陽明大腸經入下齒,足陽明胃經入上齒,故齒病亦與腸胃積熱相關,臨床可佐以通腑泄熱之品。
- 外用古法:古籍記載,以細辛、白芷等研末外敷齲裂處,可暫緩疼痛,但需辨證使用。
預後與調養
齒裂若未傷及牙根,經滋腎降火調理後,可減緩惡化;然若裂至齒根,則多難保留。傳統強調「治未病」,日常養腎固齒為要,如叩齒咽津、節制房勞等,皆屬中醫防病之道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