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熱灸
熱灸為中醫灸法之一大類,與冷灸相對,泛指以溫熱刺激作用於人體腧穴或特定部位以達到治療目的之技法。其核心機理在於「溫通經絡、扶陽固脫」,透過外熱激發人體陽氣,調和氣血運行,乃中醫「寒者熱之」治療原則之具體實踐。
熱源形式與分類
1. 艾灸
最經典之熱灸形式,以艾絨為主要材料。《本草綱目》載:「艾葉能灸百病」,其燃燒時產生之溫熱穿透力強,且含揮發油成分可經皮吸收。細分為:
- 直接灸:艾炷直接置皮膚上施灸,分化膿灸(瘢痕灸)與非化膿灸
- 間接灸:隔薑片、蒜片或鹽等介質施灸,如隔薑灸善治寒性嘔吐,隔鹽灸神闕穴可回陽救逆
- 懸灸:艾條距皮膚一定距離溫熨,含雀啄灸、迴旋灸等手法
2. 燈火灸
古稱「神燈照」,以燈心草蘸麻油點燃後快速灼灸穴位,源於《本草綱目拾遺》。特點為熱力集中而作用時間短,常用於治療小兒驚風、痄腮(流行性腮腺炎)等急症。
3. 電熱灸
現代改良技法,透過電熱元件模擬傳統艾灸溫熱效應,可控溫定時,適用於對艾煙敏感者。然中醫理論認為其缺乏艾草藥性與燃燒時之紅外光譜特性。
4. 其他傳統熱灸
- 桑枝灸:以乾桑枝點燃後吹滅明火,以煙火燻灸患處,見於《外科正宗》,多用於頑固性瘡瘍
- 陽燧錠灸:以硫黃、麝香等藥物製錠施灸,載於《醫宗金鑒》,用於風寒濕痹
作用機理
熱灸之效驗建基於中醫經絡理論與氣血學說:
- 溫經散寒:透過熱力驅散經脈中寒邪,《素問·調經論》言「血氣者,喜溫而惡寒」
- 引熱外達:對熱證施灸可「火鬱發之」,如灸少商穴治喉痹實熱證
- 激發經氣:熱刺激可增強經絡感傳現象,《針灸大成》稱「灸法扶陽,多取背俞」
- 調節免疫:現代研究證實艾灸可活化巨噬細胞,提升血清IgG水平
臨床應用要點
熱灸尤其適用於:
- 陽虛證候:畏寒肢冷、久泄脫肛
- 寒濕痺痛:風濕性關節炎、寒性腰痛
- 氣血瘀滯:痛經、癥瘕積聚
- 預防保健:《扁鵲心書》強調「保命之法,灼艾第一」
歷代醫家對熱灸之運用各有發揮,如張仲景善用灸法溫補三陰,竇材推崇「灸關元五百壯」以延年。然須辨明證候屬性,方能使火候與病機相契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