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厥頭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熱厥頭痛

病證名,屬中醫頭痛證型之一,因邪熱熾盛、氣機逆亂,上擾清竅所致。其特徵為頭痛反覆發作、纏綿難愈,伴隨明顯煩熱感,且患者雖處嚴寒環境,仍偏好風寒刺激,反之若接觸溫熱環境或煙火之氣,則頭痛加劇。此證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雜證》,記載其「雖嚴寒猶喜風寒微來,暖處或見煙火,其痛復作」,揭示其病機與熱邪鬱閉、陰陽氣血失調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熱厥頭痛多因外感六淫化熱,或情志過極、飲食不節,導致內生鬱火,上攻頭目。邪熱壅滯經絡,阻遏清陽之氣,使氣血逆亂於頭部,形成「厥逆」之勢。此證屬本虛標實,熱盛為標,氣陰耗傷為本,故急性期以邪熱上亢為主,緩解期則多見氣陰兩虛之象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頭痛劇烈,日久不癒,痛處多發於前額或巔頂,遇熱加重,得涼稍緩。
  • 兼症:面赤煩躁、口乾舌燥、目赤耳鳴、小便短赤、大便乾結,舌質紅絳、苔黃燥,脈象洪數或弦數。
  • 特異性:患者反常畏熱喜寒,此乃熱鬱於內、陽氣不得宣散之「真熱假寒」表現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急性期(熱盛厥逆)

    • 治則:清瀉火熱、降逆通絡。
    • 主方
      • 清上瀉火湯(黃連、黃芩、梔子等):直折火勢,適用於實熱壅盛者。
      • 選奇湯加減(柴胡、黃連、生地、當歸、黃柏、知母等):清熱養陰並行,兼顧肝膽鬱火。
    • 加減:若兼痰濕,加半夏、陳皮;瘀血明顯者,佐以川芎、丹參。
  2. 緩解期(氣陰兩傷)

    • 治則:益氣養陰、調和氣血。
    • 主方補氣湯(人參、黃耆、白朮等)合生脈散,佐以少量清餘熱之品如竹葉、石膏。

鑒別要點
需與風寒頭痛(惡寒喜暖)、肝陽頭痛(眩暈脈弦)區分。熱厥頭痛以「遇熱痛劇、煩躁脈數」為核心辨證關鍵,結合舌脈及病史可明確診斷。

古籍佐證
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熱甚則痛」,與此證病機相合;《景岳全書》亦載:「火邪頭痛,雖寒天亦喜冷凍」,進一步闡明其寒熱錯雜之特性。此證治療需遵循「熱者寒之」原則,但後期宜調補以防復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