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厥心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熱厥心痛

證名:熱厥心痛為中醫病證名,屬心痛範疇,因熱邪鬱閉、氣機逆亂所致。其特徵為心痛劇烈,伴隨身熱煩躁、手足厥冷、嘔吐、額汗等熱鬱陽遏之象。

病因病機
本證多因飲食不節,過嗜辛辣酒醴,致胃腸積熱;或情志失調,肝鬱化火,痰熱內蘊。熱邪壅滯於內,阻遏氣機,陽氣不得外達,形成「熱深厥深」之病勢。熱鬱上衝心胸,則發為心痛;熱擾心神,故見煩躁;胃氣上逆則吐;陽氣鬱閉於內,不能溫煦四末,故身熱而足寒;額汗為陽明熱盛,迫津外泄之徵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心胸部位灼痛或絞痛,痛勢劇烈,時作時止。
  • 兼症:身熱煩躁,手足逆冷,嘔吐酸苦,額上汗出,口乾渴飲。
  • 舌脈:舌質紅,苔黃膩或燥;脈象浮大而洪,或弦數有力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活法機要》指出:「熱厥心痛者,身熱足寒,痛甚則煩躁而吐,額自汗出,知為熱也。」強調熱鬱陽遏之病機。
  • 《醫學入門》進一步闡述:「熱痛內因酒食積熱,痰郁發厥……甚者大承氣湯下之。」提出痰熱互結、腑氣不通的證治思路。
  • 《證治匯補》補充:「熱厥心痛,偶遇寒氣,熱鬱而發。」說明外寒束表可能誘發內熱鬱閉。

治法方藥

  1. 針灸療法
    • 太溪(腎經原穴,滋陰降火)、崑崙(膀胱經經穴,通陽泄熱),以調和陰陽,引熱下行。
  2. 內服方劑
    • 急性期:熱鬱氣逆為主,選金鈴子散(川楝子、延胡索)疏肝瀉熱、行氣止痛;若痰熱壅盛,用古玄金散(黃連、半夏、瓜蔞等)清熱化痰。
    • 腑實熱結:見便秘、煩躁甚者,投大承氣湯(大黃、芒硝、枳實、厚朴)通腑泄熱,急下存陰。
    • 緩解期:熱退痛減後,服枳朮丸(枳實、白朮)健脾消積,防熱復生。

鑑別診斷

  • 寒厥心痛:痛時肢冷麵青,遇寒加重,脈沉遲,治宜溫陽散寒。
  • 氣滯心痛:胸悶脹痛,噯氣則舒,脈弦,無明顯寒熱象。
  • 痰濁心痛:胸痛窒悶,苔白膩,脈滑,兼見痰多氣促。

相關條目
本證與熱心痛(純熱無厥)、厥心痛(泛指邪犯心包的厥逆類心痛)有交叉,然熱厥心痛特具「熱鬱陽遏」之病機特點,臨床須細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