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可制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熱可制寒

熱可制寒為中醫治療學重要術語,亦稱「熱可去寒」,指針對寒證,當以溫熱性質的藥物或療法驅散寒邪,恢復陽氣平衡。此原則源自《內經》「寒者熱之」的治療大法,廣泛應用於臨床各類寒性病證。

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寒邪屬陰,易傷陽氣,導致氣血凝滯、經絡不通,表現為畏寒肢冷、疼痛喜溫、分泌物清稀、脈沉遲等症狀。根據「陰陽相濟」之理,溫熱藥性可助陽散寒,推動氣血運行,從而解除寒邪所致的病理狀態。

臨床應用

  1. 臟腑寒證

    • 太陽、少陰之寒:常用附子湯、麻黃附子細辛湯,溫通經絡,助陽散寒。
    • 脾腎虛寒:四逆湯(附子、乾薑、甘草)回陽救逆;理中湯(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)溫中散寒,主治腹痛泄瀉。
    • 肝經寒凝:吳茱萸湯暖肝降逆,治頭痛吐涎;烏梅丸兼治寒熱錯雜之蛔厥。
    • 肺寒痰飲:小青龍湯溫肺化飲,適用於咳喘痰白清稀者。
  2. 特殊部位寒證

    • 心胸寒痹:瓜蔞薤白白酒湯通陽散結,治胸痹心痛。
    • 表寒證:桂枝湯解肌發汗,調和營衛,針對風寒表虛證。
  3. 急重症救逆

    • 回陽救逆湯(四逆湯加人參)用於陰盛格陽、四肢厥逆之危候,以大辛大熱之品峻補元陽。

藥物舉隅

《湯液本草》明言:「熱可以去寒,附子、官桂之屬是也。」

  • 附子:大熱,通行十二經,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。
  • 乾薑:守而不走,溫中焦脾胃之寒。
  • 肉桂:補命門之火,引火歸元。
  • 吳茱萸:散肝經寒邪,降逆止嘔。

治法延伸

除內服湯藥外,艾灸(如關元、命門穴)、溫針、熱敷等外治法亦屬「熱可制寒」範疇,透過溫熱刺激直接驅散局部寒凝。

此治法須嚴格辨證,針對真寒證而設,若誤用於熱證或真熱假寒,則易助火傷陰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李東垣等,皆善用此理,結合病位、病性靈活配伍,奠定中醫溫法之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