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可制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熱可制寒,又稱熱可去寒,是中醫治療學術語。指治療寒證,當以熱藥制之。如附子湯、附子細辛湯,治太陽、少陰之寒;四逆湯、理中湯治脾腎之寒;吳茱萸湯、烏梅丸治肝寒;清龍湯治肺寒;薤白湯治心胸之寒;回陽救逆湯統治里寒;桂枝湯治表寒。

《湯液本草》卷上:「熱可以去寒,附子、官桂之屬是也。」

熱可制寒是中醫治療寒證的基本原則。寒證是指由於感受寒邪,或陽氣不足,或陰寒內盛所致的以形寒、畏寒、肢冷、惡寒、手足不溫、口唇青紫、舌淡苔白、脈沉細等為主要表現的病證。寒證的治療原則是溫陽散寒。熱可制寒是指在治療寒證時,可以使用一些溫熱性藥物來溫陽散寒。

熱可制寒的理論基礎是陰陽學說。陰陽學說認為,陰陽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兩大對立統一的基本矛盾。陰陽相互對立,又相互依存,相互轉化。寒證是由於陰盛陽虛所致,因此在治療時,可以使用一些溫熱性藥物來溫陽散寒,以達到陰陽平衡的目的。

熱可制寒的臨床應用非常廣泛。在治療寒證時,常常會使用一些溫熱性藥物,如附子、乾薑、肉桂、生薑、大蒜、白酒等。這些藥物可以溫陽散寒,促進血液循環,改善寒證患者的臨床症状。

熱可制寒是中醫治療寒證的基本原則,在臨床應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熱可制寒並不是絕對的,在使用溫熱性藥物時,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合理選擇藥物,並嚴格掌握用量,以免引起不良反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