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熱勞

病名
熱勞為虛勞病之一類,特徵為虛損兼見明顯熱象。首見於《聖濟總錄·熱勞門》,後世醫家如《金匱翼》進一步闡述其病機為「因虛生熱,因熱轉虛」,形成虛熱互結、纏綿難癒之病理狀態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陰虛內熱:久病耗傷陰液,或勞欲過度,腎陰虧虛,水不制火,虛熱內生。
  2. 氣虛發熱:脾胃氣虛,中氣不足,陰火內熾,如李東垣所言「氣虛發熱」。
  3. 血虛燥熱:失血或思慮過度,心血暗耗,血虛不能濡養,燥熱由生。
  4. 勞倦傷陽:陽氣虛衰,陰寒內盛,格陽於外,呈現真寒假熱之象(此類較少見,需辨證細審)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身熱(多為低熱綿綿)、面赤顴紅、頭痛隱隱。
  • 心神症狀:心煩躁擾、怔忡不寧、夜寐不安。
  • 陰津耗傷:口乾咽燥、渴喜冷飲、盜汗淋漓。
  • 脾胃虛弱:食少納呆、倦怠嗜臥、肌肉消瘦。
  • 兼症:口舌生瘡、大便乾結、小便短赤,或見咳血、衄血等虛火灼絡之症。

證型辨治

  1. 氣陰兩虛型

    • 證候:氣短乏力、自汗盜汗並見,舌紅少苔,脈細數無力。
    • 治法:益氣養陰,清退虛熱。
    • 方藥:黃芪湯(黃芪、人參、麥冬、生地、白芍)加減,或生脈散合清骨散。
  2. 陰虛火旺型

    • 證候:午後潮熱、五心煩熱、舌絳無津,脈弦細數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,填精補髓。
    • 方藥:大補陰丸(知母、黃柏、熟地、龜板)或秦艽鱉甲散。
  3. 血虛發熱型

    • 證候:面色蒼白、唇甲色淡、熱勢隨勞累加重,脈細弱。
    • 治法:補血養營,甘溫除熱。
    • 方藥:當歸補血湯(黃芪、當歸)或歸脾湯加丹皮、地骨皮。

常用方劑與藥物

  • 蛤蚧丸:適用於肺腎兩虛之虛喘伴熱象,以蛤蚧、貝母、杏仁等補肺納氣。
  • 補陰丸(《丹溪心法》):側重滋補肝腎,含黃柏、知母、熟地等,瀉火存陰。
  • 加減用藥:骨蒸勞熱加地骨皮、銀柴胡;煩躁不眠加酸棗仁、夜交藤;口瘡加玄參、竹葉。

相關概念辨析

  • 與「虛勞」關係:熱勞屬虛勞分支,專指以熱象為主者,而虛勞涵蓋氣血陰陽諸虛,範圍更廣。
  • 與「肺癆」區別:肺癆為癆蟲感染,具傳染性,熱勞則為內傷虛熱,無傳染特徵。

古籍選錄

  • 《聖濟總錄》:「熱勞之證,心神煩躁,面赤頭痛,陰氣既衰,陽氣獨盛。」
  • 《景岳全書》:「虛勞發熱,無非陰虛,陰虛之熱,非壯水不足以制陽光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