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淚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熱淚

證名,指目中之淚液分泌過量,且淚液帶有熱感,甚或灼熱如湯,常伴隨目睛紅赤、腫痛、畏光(羞明)等症狀。此證多由外感或內傷因素導致,常見病因如下:

  1. 風熱外襲:風熱之邪侵襲目竅,循經上擾,導致淚液分泌異常,淚熱且目赤腫痛。
  2. 肝肺火熾:肝開竅於目,肝經火旺或肺熱上炎,燔灼目絡,致使淚液熱燙,並見眼瞼紅腫。
  3. 血熱瘀滯:熱邪入血,血行不暢,瘀熱互結於目絡,表現為淚熱且目睛充血,疼痛明顯。
  4. 肝腎陰虛,虛火上炎:肝腎陰液不足,虛火內生,上炎於目,導致淚液溫熱,伴見乾澀、視物模糊等陰虛之象。
  5. 異物入目:外物刺激目睛,引發局部氣血壅滯,淚液分泌增多且帶熱感。

治療原則需辨證施治:

  • 風熱外襲:宜疏風清熱,方如銀翹散加減。
  • 肝肺火熾:當清肝瀉肺,可選龍膽瀉肝湯瀉白散化裁。
  • 血熱瘀滯:需涼血化瘀,方用桃紅四物湯黃連解毒湯
  • 肝腎陰虛:治以滋陰降火,常用杞菊地黃丸知柏地黃丸
  • 異物入目:首重清除異物,繼以清熱解毒之劑外洗或內服。

此證臨床須細辨寒熱虛實,結合全身症狀與舌脈,方能準確用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