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氣霍亂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熱氣霍亂

熱氣霍亂,又稱熱霍亂,為中醫病名之一,屬霍亂病症中的一種類型,首見於《症因脈治·霍亂》。其病因多與外感暑熱邪氣,或內傷飲食不節,導致脾胃運化失常,清濁相干,氣機逆亂有關。

病因病機
熱氣霍亂多因夏秋之際,暑熱當令,人體感受暑濕穢濁之邪,或過食生冷、肥甘厚味,損傷脾胃,使中焦氣機升降失司。暑熱之邪與內濕相搏,蘊結於中焦,導致脾胃運化失職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故見嘔吐、泄瀉等症。若熱邪熾盛,更可耗傷津液,甚則出現煩渴、尿赤、肢體轉筋等熱盛傷陰之象。
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包括突然發作的劇烈嘔吐與泄瀉,吐瀉物多呈黃濁或酸臭之狀,並伴有心煩口渴、小便短赤、腹部絞痛、身熱汗出等熱象。若熱邪內擾,亦可見頭痛、面赤,甚則神昏譫語。舌質紅,苔黃膩,脈象多滑數或洪大。

辨證要點

  1. 辨熱邪輕重:若熱勢熾盛,可見高熱煩渴、吐瀉如噴;若兼夾濕邪,則胸悶脘痞、吐瀉黏滯。
  2. 察津液存亡:熱邪易耗氣傷津,若見目眶凹陷、皮膚乾皺、轉筋攣急,則為津液大傷之候。
  3. 別虛實夾雜:素體虛弱者,可因吐瀉過度而現肢冷脈微,形成熱邪未清而陽氣欲脫之危候。

治療原則
以清熱化濕、和中止瀉為主,常用方劑如黃連香薷飲燃照湯等。若熱毒熾盛,可加黃芩、梔子以清熱解毒;若兼夾濕濁,可配伍藿香、佩蘭以芳香化濁。對於津傷嚴重者,宜佐以生脈散益氣生津。

古籍參考
《症因脈治》指出:「熱霍亂者,暑熱所傷,吐瀉並作,煩渴引飲。」《醫宗金鑒·霍亂門》亦載:「熱霍亂由暑熱內攻,心腹絞痛,嘔瀉交作,治宜清暑和中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