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齒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齒歷
齒歷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,其描述為:「骨髓氣血不能榮盛,故令牙齒黯黑,謂之歷齒。」意指因骨髓空虛、氣血虧損,無法上濡齒齦,導致牙齒色澤晦暗、質地疏鬆,甚或表面出現蝕損之象。此病與「牙齒歷蠹」相關,多歸屬於中醫「齒疾」範疇,與腎、胃、氣血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- 腎精虧虛:中醫認為「齒為骨之餘」,腎主骨生髓,若先天稟賦不足、久病耗傷或房勞過度,致腎精虧虛,骨髓失養,則牙齒失於濡潤,漸成黯黑鬆動之態。
- 氣血兩虛: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,若長期飲食失調或勞倦內傷,氣血化生不足,無法上榮齒齦,齒失所養,則色枯質脆。
- 胃火上炎: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齒齦,若過食辛辣厚味,胃火熾盛,循經上灼,可耗傷齒齦津液,致齒質腐蝕、色澤焦黑。
- 外邪侵襲:風寒濕邪滯留齒齦,阻遏氣血運行,久則化熱蝕齒,或痰濕瘀血凝結,損及齒絡。
臨床表現
- 牙齒色澤:齒面黯黑無光,或呈灰黃、枯槁之色。
- 齒質變化:齒體疏鬆易碎,齦肉萎縮,或伴齒根暴露。
- 伴隨症狀:或見腰膝酸軟(腎虛)、口乾口臭(胃火)、面色蒼白(氣血虛)等全身證候。
中醫辨證分型
- 腎陰虧虛型:齒黑鬆動,伴頭暈耳鳴、五心煩熱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- 氣血不足型:齒色淡褐,齦肉萎縮,面色萎黃,舌淡脈弱。
- 胃火熾盛型:齒黑伴齦腫痛、口臭便秘,舌紅苔黃,脈洪數。
古籍論述補充
除《證治準繩》外,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「牙齒蟲蝕」與「歷齒」相關,認為「蟲因濕熱而生,蝕齒作孔」;《聖濟總錄》則強調「虛風客於齒間」,令齒齦失養而黯黑。歷齒之病機雖以虛為本,然臨證須辨虛實夾雜,如腎虛兼胃火、血虛兼瘀阻等複雜證型。
此病名現代臨床較少單獨使用,多歸屬於「牙周病」「齲齒」等範疇,然中醫從整體調理氣血、補腎固齒之思路,仍具參考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