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熱痧

定義
熱痧為痧證之一,屬熱性痧疾,多因外感熱邪或內熱熾盛所致。其特徵為發熱、煩躁不安,甚則狂躁,病勢急驟,若未及時救治,恐危及生命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熱邪:暑熱之氣侵襲肌表,或穢濁疫癘之氣內犯,鬱遏經絡,使氣血壅滯,化熱生火。
  2. 內熱熾盛:素體陽盛,或飲食辛熱厚味,積熱內生,與外邪相搏,發為熱痧。
  3. 氣血逆亂:熱邪鬱閉,阻滯氣機,使營衛失調,血脈壅滯,痧毒蘊結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證:高熱不退,面赤唇焦,煩躁不安,甚則神昏譫語。
  • 兼證:口渴引冷、頭痛如劈、胸悶氣促,或見肌膚痧點隱現、舌紅苔黃燥、脈洪數或弦急。
  • 危候:若熱毒內陷,可現抽搐、肢厥,或見痧點紫黑密布。

診斷要點

  1. 望診:面赤目紅,痧點色紫或黯紅,舌質紅絳。
  2. 切診:脈象洪大滑數,或沉伏而促。
  3. 辨痧法:以手拍曲池、委中等穴,見紫黯瘀斑;或以瓷片刮拭胸背,顯現痧痕。

治療方法

  1. 外治法

    • 拍痧:以三指重拍曲池穴,至局部現紫黯瘀塊,再以針刺出微血。
    • 刮痧:用香油蘸錢幣或瓷勺,沿兩臂臑穴、脊柱兩側或胸背部自上而下刮拭,至痧痕透出為度。
    • 刺絡:選十宣、委中、尺澤等穴,點刺放血以泄熱毒。
  2. 內治法

    • 清熱解毒:急服綠豆清汁(綠豆搗碎取汁)或西瓜汁,以清暑泄熱。
    • 方藥:可選用黃連解毒湯、清瘟敗毒飲加減,或痧藥如行軍散、紫雪丹等。

鑑別診斷

  • 陽痧:同屬熱證,但以驟然腹痛、吐瀉為特徵,熱象較輕。
  • 寒痧:因寒邪鬱閉所致,症見惡寒無汗、肢冷脈沉,與熱痧之熱盛迥異。

附註
熱痧為急症,古稱「一周時不治則死」,強調其病勢兇險。治療當以「開泄透毒」為先,使痧邪外達,再議清解。後期需調養陰液,防餘熱復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