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熱疝

定義
熱疝為中醫病名,屬疝病之一,因火邪鬱結於陰分,導致局部氣血壅滯,發為疼痛。其特徵為疝痛伴隨明顯熱象,如便秘、小便赤澀、煩躁喜冷等,屬實熱證候。《景岳全書》載:「火邪聚於陰分而為痛者,必有熱證熱脈」,強調其病機與火熱之邪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火熱內蘊:過食辛辣厚味,或情志鬱久化火,致熱邪下注陰分(如肝經、下焦),氣血受阻而成疝。
  2. 濕熱下迫:濕熱之邪流注下焦,與氣血相搏,結於少腹、陰器等處,引發腫痛灼熱。
  3. 陰分鬱熱:素體陰虛,或久病耗傷陰液,虛火內生,燔灼經絡,發為熱疝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少腹或陰囊腫痛,痛勢急迫,局部或有灼熱感。
  • 兼症
    • 大便秘結,排便困難,肛門灼熱。
    • 小便短赤、熱痛,甚則閉塞不通。
    • 煩躁口乾,喜冷飲,身熱或潮熱。
    • 舌紅苔黃膩,脈弦數或滑數。

證候分型

  1. 肝經濕熱:疝痛連及脅肋,小便赤澀,舌苔黃膩,脈弦滑。
  2. 陽明腑實:腹滿拒按,便秘譫語,脈沉實有力。
  3. 陰虛火旺:夜間痛甚,顴紅盜汗,脈細數。

治療原則
清熱瀉火、疏肝通絡為主,依證型配伍:

  • 瀉肝火:龍膽瀉肝湯、金鈴子散。
  • 通腑泄熱:大承氣湯、涼膈散。
  • 滋陰降火:知柏地黃丸加減。
    外治可配合針灸(取穴太衝、曲泉等)或局部冷敷以緩急止痛。

古籍論述
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熱疝因火邪內熾,痛引陰囊,宜苦寒直折其火。」《張氏醫通》則強調熱疝與肝經關係密切,治法當兼顧疏肝理氣。此症需與寒疝、水疝等鑑別,後者多見畏寒、脈沉遲等寒象。

附:相關名詞

  • :泛指體腔內容物突出或氣血阻滯引起的痛症,範圍涵蓋少腹、睾丸、陰囊等部位。
  • 陰分:中醫指屬陰的生理層次,如肝腎、下焦等,與「陽分」相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