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傷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熱傷風
熱傷風為中醫病名,屬外感病範疇,指傷風伴有明顯熱象者。其病因多與體內素有痰火鬱熱,復感外邪(風寒或風熱)有關,導致肺衛失調,熱邪不得宣散而發病。
病因病機
- 內因:患者平素體質偏熱,或痰火內蘊,肺胃積熱,形成「鬱熱」基礎。
- 外因:外感風寒或風熱之邪,束縛肌表,使內熱不得透發,風熱與內火相搏,上攻咽喉、肺竅,引發咳嗽、咽痛等症。
- 病位:主要在肺衛,涉及咽喉、鼻竅。肺主皮毛,開竅於鼻,外邪襲表則鼻塞;熱灼肺津則生痰;熱壅咽喉則紅腫疼痛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咳嗽痰黏、咽喉腫痛、鼻塞流黃涕。
- 兼症:面頰發熱、頭痛、微惡風寒(若夾寒邪)、口乾欲飲、痰色偏黃。
- 舌脈:舌質偏紅,苔薄黃或黃膩;脈浮數或滑數。
證型辨析
熱傷風與一般風熱感冒相似,但前者強調「內熱為本,外邪為標」,即體內原有鬱熱,外感後熱象更顯著。需與以下證型區別:
- 風熱感冒:純因外感風熱,無明顯內熱病史,症狀較輕。
- 火傷風:熱勢更盛,常見高熱、煩渴、痰黃稠,屬熱傷風之重症。
治法方藥
治療以「清熱透表、宣肺化痰」為主,根據寒熱偏重調整用藥:
-
基礎方劑:
- 二陳湯加減(《赤水玄珠》):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,佐桔梗宣肺、天花粉清熱生津、玄參涼血利咽、薄荷疏風散熱、酒芩瀉肺火、前胡降氣化痰。適用於痰熱內蘊兼表證者。
- 消風散加減(《類證治裁》):荊芥、防風、蟬蛻等疏風藥,配合知母、石膏清熱,適用於風熱偏盛、咽喉腫痛明顯者。
-
隨證加減:
- 表寒明顯:加紫蘇葉、生薑辛溫解表。
- 肺熱壅盛:加桑白皮、黃芩清瀉肺火。
- 痰黏難咯:加瓜蔞仁、浙貝母化痰散結。
古籍論述
- 《赤水玄珠》指出:「熱傷風……素有痰火郁熱在內,熱極生風,或為風寒所束不得發越。」強調內熱與外邪交互為病。
- 《類證治裁》提出以消風散加減治療,注重風熱並治。
熱傷風之辨證關鍵在於分清內外熱勢輕重,治療時需標本兼顧,既疏解外邪,又清泄內火,方能收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