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傷筋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熱傷筋脈

病證名,指因高熱或久熱耗傷營陰,致使肝血虛虧,筋脈失養而引發的一系列症狀。此證多見於外感熱病後期,或內傷雜病中長期陰虛內熱者,其病機核心在於「熱邪傷陰,筋脈失濡」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熱邪熾盛:外感溫熱之邪(如暑熱、疫毒)或內生虛火(如肝陽上亢、陰虛火旺),持續燔灼營血,耗傷津液,導致肝陰不足。
  2. 肝血虧虛:肝主筋,藏血,熱邪久羈則肝血暗耗,血不榮筋,筋脈失於濡養而拘急或弛緩。
  3. 營陰耗損:高熱或久熱傷及營分,營陰虧虛,脈絡空滯,氣血運行澀滯,進一步加重筋脈失用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筋脈拘急:手足屈伸不利、肢體強直或痙攣,甚則角弓反張(與「熱極生風」相關)。
  • 痿軟無力:四肢麻木、肌肉萎弱,漸至痿廢不用(類「痿證」之陰虛型)。
  • 癱瘓:熱毒深重者,可因筋脈枯槁而見偏癱或截癱,多伴見舌紅絳少苔、脈細數。

證候辨析
此證需與「風濕痹阻」、「氣血兩虛」所致筋病鑑別:

  • 風濕痹證:以關節腫痛、遊走為主,苔膩脈濡,無明顯熱傷陰血之象。
  • 氣血虛痿:多見於慢性虛損,伴面色蒼白、氣短心悸,非由熱邪直接所致。

治法與方藥
以「清熱涼營,滋陰養筋」為大法:

  • 清營湯(《溫病條辨》):適用於熱傷營陰,身熱夜甚、舌絳。
  • 大定風珠:熱邪久羈、真陰耗損,虛風內動而見瘛瘲者。
  • 虎潛丸:肝腎陰虧,筋骨痿軟,可加減龜板、熟地等滋填真陰。

相關理論延伸
《素問·痿論》言「肝氣熱,則膽泄口苦,筋膜乾……發為筋痿」,正合此證病機。後世溫病學派更強調「熱邪深入下焦,劫爍肝陰」之變,如吳鞠通提出「熱邪劫陰,筋失所養,風動則痙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