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傷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熱傷氣

定義與概念
「熱傷氣」為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,指暑熱之邪侵襲人體,導致氣機耗損的病理現象。暑熱屬陽邪,其性升散開洩,易迫津外泄,進而耗傷正氣,甚則引發氣虛或氣脫之候。此理論源於《黃帝內經》,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所言:「寒傷形,熱傷氣」及「壯火食氣」,明確指出火熱之邪對氣機的消蝕作用。

病機分析

  1. 陽邪特性:暑熱為夏季主氣,其性炎熱升散,侵犯人體後易致腠理開泄,汗液過度排出。
  2. 津氣互耗:中醫認為「津能載氣」,汗為津液所化,過汗不僅傷津,亦隨之耗氣,形成「氣隨津脫」之變。
  3. 壯火食氣:此處「壯火」指過亢的陽熱,其燃燒過程需消耗人體正氣,猶如烈火焚柴,終致氣虛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期可見身熱煩渴、多汗、倦怠乏力。
  • 氣耗嚴重時,出現短氣懶言、精神萎靡、脈虛數等。
  • 若兼津傷,可見口乾舌燥、尿少色黃,甚則皮膚乾癟、目眶下陷。

相關理論延伸

  • 與「暑傷氣」的關聯:暑邪為熱之極,故「熱傷氣」在夏季尤為突出,後世溫病學派進一步發展為「暑必傷氣」之說。
  • 氣虛生熱的惡性循環:氣虛則衛外不固,更易感熱邪;而熱邪復傷氣,形成虛實夾雜之證。

典籍佐證
除《素問》外,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亦提到:「熱則氣泄」,強調熱邪致氣機外越的病機。金元醫家李東垣在《脾胃論》中進一步闡述:「火與元氣不兩立」,說明火熱之邪對正氣的剝蝕作用。

總結
「熱傷氣」體現中醫對外感熱病與氣機關係的深刻認識,其機理涉及津氣互化、邪正消長等核心理論,為臨床辨治暑熱病證提供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