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齒窟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齒窟瘡

齒窟瘡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載於明代《外科啟玄》卷八,指年邁齒落後,牙床凹陷處(即「齒窟」)因受硬物刺激或損傷,引發局部潰瘍、疼痛難忍之證。此病多見於氣血虛衰之老年人,因牙齦失養、黏膜脆弱,易受外邪侵襲,或因飲食不慎,硬物刺傷齒窟,久而不癒,遂成瘡瘍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齒窟瘡之發病與以下因素相關:

  1. 氣血不足:年老體虛,肝腎虧損,氣血生化乏源,牙齦失於濡養,黏膜修復力弱,易受損傷。
  2. 外傷染毒:齒窟處受硬物(如骨刺、粗硬食物)刺傷,或口腔不潔,毒邪乘虛而入,蘊結化熱,腐肉成瘡。
  3. 虛火上炎:腎陰不足,虛火循經上灼齒齦,加之局部氣血瘀滯,瘡口難癒。
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為齒落後牙床凹陷處見潰瘍面,周圍黏膜紅腫或蒼白,疼痛劇烈,進食時尤甚,或伴滲血、腐臭分泌物。若久病不癒,可兼見神疲乏力、面色萎黃等氣血兩虛之象。

治療原則
以「補益氣血、托毒生肌」為主,輔以清熱解毒或滋陰降火之法,依證型選方:

  1. 氣血兩虛證:瘡面色淡、久不收口,治宜益氣養血,方用十全大補湯加減,或配合黃芪內托散以生肌斂瘡。
  2. 熱毒蘊結證:局部紅腫熱痛,滲膿腥臭,治宜清熱解毒,方用五味消毒飲黃連解毒湯,外敷生肌玉紅膏
  3. 陰虛火旺證:瘡口乾紅、灼痛,伴口乾咽燥,治宜滋陰降火,方用知柏地黃丸加減。

外治之法
可選用中藥漱口方,如金銀花甘草煎湯含漱以清潔瘡面;或外塗冰硼散錫類散以消腫止痛。若瘡面腐肉不脫,可予九一丹化腐生新。

古籍考據
《外科啟玄》強調此病「痛連頰車,飲食難進」,提示其與脾胃功能相關,治療時需顧護中焦,益氣升陽以助瘡癒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亦載老年齒落後「齦肉萎縮,易成漏瘡」,進一步闡明其與腎虛及局部氣血失和的關聯。

此病雖屬局部病變,然中醫重視整體調攝,臨證需辨明虛實,標本兼治,尤重補益以促生肌長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