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傷神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熱傷神明
病證名,指因熱邪熾盛,擾亂心神,導致神志異常的一類病變。此證多見於外感熱病過程中,因高熱燔灼,邪熱內陷,上擾心神,而出現神昏譫語、煩躁不安、甚或昏聵不語等神志症狀。
病因病機
熱傷神明之證,主要與火熱之邪內侵有關。外感溫熱病邪(如風溫、暑溫等)或內傷雜病中陽熱亢盛,皆可導致熱邪熾盛,燔灼營血,上擾心包。心主神明,為君主之官,若熱邪內陷,蒙蔽心竅,則神明失守,出現神志異常。
與熱入心包的關係
「熱入心包」為病變部位,指熱邪深入心包絡,影響心神所主的範疇;而「熱傷神明」則著重於描述神志受擾的臨床表現。二者常並見,但前者偏重病位,後者偏重病狀。
臨床表現
- 輕證:煩躁不安、失眠多夢、譫語。
- 重證:神昏不醒、肢厥、面赤、舌絳、脈數。
- 兼證:若熱極生風,可伴見抽搐;若熱灼津傷,可見口乾唇焦。
辨證要點
- 舌脈:舌質紅絳,苔黃燥或焦黑,脈洪數或細數。
- 神志特徵:以神昏、譫妄為主,與痰蒙心神之昏聵(苔膩脈滑)或瘀阻腦絡之神亂(舌紫暗)有別。
相關理論延伸
《溫病條辨》提及「邪入心包,舌蹇肢厥」,即熱陷心包、神明被擾之重症。此證與西醫「中樞神經系統感染」或「高熱驚厥」部分表現相似,但中醫治療以清心開竅、涼血解毒為主,如「清營湯」「安宮牛黃丸」等方劑的應用,需依具體證候配伍。
古籍參考
《傷寒論》與溫病學派對熱擾神明論述甚詳,如「陽明病,譫語發潮熱」屬胃熱上衝心神,亦歸廣義熱傷神明之範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