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傷腎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熱傷腎陰
定義
熱傷腎陰為中醫病證名,指腎陰液因熱邪長期耗損所致的病理狀態。此證多見於溫病後期或慢性虛熱性疾病,因熱邪久羈,深入下焦,灼傷腎陰,導致陰虛內熱之象。
病因病機
- 溫病傳變:外感溫熱病邪(如春溫、暑溫)未及時清解,邪熱深入下焦,耗傷腎陰。
- 久病虛損:慢性疾病或過度勞累,陰液漸虧,虛熱內生,進一步損及腎陰。
- 情志化火:長期憂思鬱怒,五志過極化火,暗耗陰精,終致腎陰不足。
臨床表現
- 虛熱徵象:低熱纏綿、五心煩熱(手心、腳心及胸中煩熱)、骨蒸潮熱(熱感自骨內透發)。
- 陰津虧損:口乾咽燥、齒枯唇焦,夜間症狀加重(陰虛則陽亢,故身熱夜甚)。
- 腎陰虧虛:耳鳴耳聾(腎開竅於耳)、腰膝痠軟、遺精或經少。
- 舌脈特徵:舌質光紅絳而乾瘦,少苔或無苔;脈細數(陰虛內熱)或虛數(正氣已傷)。
病理特點
腎陰為一身陰液之本,主滋養臟腑形體。熱邪傷陰後,可導致:
- 水不制火:腎陰不足,虛火妄動,加重熱象。
- 髓海空虛:腎主骨生髓,陰虧則髓減,可見頭暈健忘、足跟痛。
- 精血同病:腎陰與肝血互資,久病常兼肝陰不足,出現視物模糊、肢體顫動。
相關證候鑑別
- 腎陽虛:以畏寒肢冷、小便清長為特點,無熱象。
- 心腎不交:兼見心悸失眠,屬腎陰虧虛、心火偏亢。
- 肝腎陰虛:伴隨眼乾澀、脅痛,涉及肝陰損傷。
中醫治法
以「滋陰降火」為原則,常用方劑如:
- 六味地黃丸:基礎滋腎陰方,適用於輕證。
- 知柏地黃丸:六味地黃丸加知母、黃柏,強化清虛熱之效。
- 大補陰丸(熟地、龜板、知母、黃柏):針對陰虛火旺重證。
附註
熱傷腎陰屬「本虛標實」,治療需標本兼顧,後期宜緩補固本,避免苦寒過度傷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