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勝則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熱勝則腫
定義與概念
「熱勝則腫」為中醫病因病理學名詞,出自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,指人體陽熱之氣偏盛,導致局部氣血壅滯,形成腫痛現象。此理論核心在於「熱邪」的致病特性,即火熱之邪侵襲肌表或內蘊臟腑,鬱而化火,進一步腐蝕血肉,引發癰腫瘡瘍等病變,臨床表現為患處紅、腫、熱、痛等陽證特徵。
病機與病理
- 熱邪鬱聚:
外感六淫(如暑熱、火毒)或內生火熱(如情志化火、飲食辛辣),皆可導致熱邪蘊結於肌膚腠理或經絡。熱性燔灼升散,易使氣血運行失常,局部氣機壅塞,津液受煎,形成腫脹。 - 氣血壅滯:
熱邪阻滯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營衛失和,進一步加劇局部充血與水腫。《靈樞·癰疽》提到:「營衛稽留於經脈之中,則血泣而不行,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,壅遏而不得行,故熱。」說明熱邪與氣血互結的病理過程。 - 血肉腐蝕:
若熱毒熾盛未解,持續蘊結,可腐敗血肉,化膿成瘡。此階段符合《醫宗金鑒》所述「癰疽原是火毒生」的機轉,常見於癰疽、疔瘡等外科病症。
臨床表現
- 外症:皮膚局部紅腫高突,觸之灼熱,疼痛劇烈,或伴隨膿液形成(如癤腫、丹毒)。
- 內症:若熱毒內攻,可見發熱、口渴、煩躁、舌紅苔黃、脈數等全身症狀。
相關經典論述
- 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:「諸痛癢瘡,皆屬於心。」指出火熱與瘡瘍的關聯性,心主火,火熱亢盛易發瘡瘍。
- 《外科正宗》強調:「癰疽雖屬外科,根本皆因內熱。」進一步闡明內熱為腫瘍之本。
辨證要點
- 陽熱證:腫勢急暴,色赤焮熱,拒按,多屬實熱。
- 虛熱證:腫勢緩慢,色暗紅微熱,多見陰虛火旺或氣虛夾熱。
與其他病機的區別
- 寒勝則痛:寒性凝滯,腫痛多伴冷感、皮色不紅,與熱勝之紅腫熱痛迥異。
- 濕勝則濡瀉:濕邪重濁趨下,病變多表現為水腫或滲出,非熱邪之局部焮腫。
總結
「熱勝則腫」體現中醫「火熱致病」的理論框架,其病機關鍵在於熱邪壅滯氣血,臨床需結合四診辨明虛實,為後續清熱解毒、涼血消腫等治法提供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