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水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熱水腫
病名:熱水腫屬水腫病之一類,以熱邪為主要病機,見於《丹溪心法·水腫》。其成因多由燥熱傷肺,致使肺氣失於肅降,無法正常通調水道,水液代謝失常,泛溢肌膚而成。
病因病機:
肺為水之上源,主宣發肅降,通調水道。若外感燥熱之邪,或內生積熱,灼傷肺陰,肺失清肅之職,則水道不利,水液停聚,發為浮腫。熱邪內擾,進一步影響三焦氣化,導致水濕與熱互結,加重腫勢。
臨床表現:
- 身面浮腫:水濕泛溢肌表,腫勢多從頭面開始,或遍及全身。
- 喘促胸悶:肺氣壅滯,宣降失常,呼吸不暢。
- 口渴心煩:熱邪傷津,內擾心神。
- 小便赤澀:熱結下焦,膀胱氣化不利。
- 兼證:若熱邪熾盛,可見二便不通;若熱鬱肝經,則兩脅刺痛、煩躁不寐;若燥熱傷及血分,可見唇口乾燥;肺熱壅盛者,多伴咳嗽。
治法方藥:
-
清肺利水:
- 主方:麥冬湯(養陰清肺)、清肺飲(清瀉肺熱)合四苓散(健脾利水)。
- 方義:麥冬、天花粉滋肺陰;黃芩、桑白皮清肺熱;茯苓、澤瀉導水下行。
-
二便不通:
- 用八正散,清熱瀉火、通淋利水,適用於熱結膀胱、小便赤澀。
-
肝肺熱盛:
- 若見脅痛煩躁,選竹葉白虎湯,清瀉肺胃之熱,兼以除煩。
-
燥傷血分:
- 用清涼飲子(如生地、丹皮、赤芍),涼血潤燥。
-
肺熱咳嗽:
- 以石膏瀉白散(石膏、桑白皮、地骨皮)清瀉肺熱,止咳平喘。
辨證要點:
熱水腫以「熱象」為核心,須辨明熱邪所在部位(如肺、肝、下焦)及是否兼夾陰傷、血熱等證。治療上注重清熱與利水並行,同時顧護津液,避免過用燥濕之品而助熱傷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